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脱贫攻坚的福建宁德答卷
这些天,习总书记给寿宁下党乡亲的回信,沸腾了寿宁下党乡,更激荡了闽东大地……
6位写信农民深情回忆,当年习近平“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帮助下党乡亲解决难题,摆脱贫困。
下党乡的徒步调研,正是习近平所倡导实践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也是后来形成“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重要内容。
30年来,宁德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落实“四下基层”工作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30年来,宁德累计脱贫77.43万人,造福搬迁4.8万人。全市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7.25万人降至2019年初的193人,贫困发生率从3.176%降至0.01%。屏南县、霞浦县、古田县、寿宁县等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
合力攻坚
四级书记一起抓
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为此,宁德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实施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等扶贫工程;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领导、一线帮扶、政策保障、财力投入、督查考评、执纪监督等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四级书记一起抓。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宁德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市动员促攻坚。
对于偏僻的贫困乡村,如何更好“挂起钩”,帮扶到村到户?宁德市推行“挂钩帮扶日”制度。对点对户安排包村领导和包户干部,建立每双月17日“挂钩帮扶日”制度,积极开展“六个一”包村工程和“五个一”包户工程。
全市34名厅级领导率先垂范,每人挂钩1个贫困村和2户贫困户;安排859个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带动全市1.28万名干部挂钩2.27万户贫困户。
挂钩帮扶,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柘荣县林业局高工李晓艳直接挂钩扶贫开发重点乡——楮坪乡的社坪村和彭家山村,挂钩的贫困户涵盖洪坑、彭家山、仙岭等三个村的11户贫困户。当李晓艳得知仙岭村的贫困户郑树和有养蜂经验时,她立即找到老郑,传授养蜂技术,发放林下养蜂补助,鼓励他扩大蜜蜂养殖规模至100箱。
同时,宁德率先成立市县精准扶贫督导室。建立扶贫领域精准监督责任清单、精准监督1 X工作机制,做到“3个100%”,即对100%的乡镇开展扶贫领域监督、对100%的贫困户开展入户访查、对发现的问题100%处理到位。
此外,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支出向脱贫攻坚倾斜,每年新增财力的80%用于精准扶贫;每年严格考核县(市、区)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成效……
产业扶贫
让村民家门口致富
“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宁德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宁德市实施“一户一增收”行动,探索形成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90%以上贫困户都落实一项脱贫增收的稳定项目。
在古田县,全县70%的劳动力涉足食用菌产业,农户的70%现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凤埔乡福全村72名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等方式合作设立了福泉鑫食用菌合作社。“年终时,社员不仅可拿到分红,还有工资薪金。”合作社负责人程泳春说。
发展产业,钱从哪儿来?屏南县搭建起县、乡(镇)、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使得金融扶贫不出村。即建立一个小额信贷促进会、一支金融协理员队伍、一批村级金融服务站点、一套贫困户信贷信息档案、一个金融服务信息互动网络、一笔扶持资金。通过该平台,贫困户办理5万元以下贷款时,当天就可放款。
“村民贷款,大多用于种植菇类、蔬菜等,风险不大。如果一时没法还款,还有过桥周转基金帮助临时渡过难关。”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说,目前,屏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受益贫困户有980多人,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
宁德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1.4亿元,开展服务网点进乡村、“背包银行”垄上行等便民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福泽卡”“精准扶贫授信卡”等。2016年以来,共为1.13万户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6.3亿元,贷款总量居全省首位。
脱贫攻坚
党员能人齐发力
脱贫攻坚,必须培育一线核心力量。村主干便是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带头人。
正是葡萄收获时节,周宁纯池村淳兴合作社葡萄园里,硕果累累。该合作社由周宁返乡青年徐守臻回乡创办,从事生猪养殖,水果、药材种植等。去年,徐守臻被推选为村主任,带动村民68人加入合作社,葡萄种植扩大到近500亩。
这些年,宁德采取从经济能人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中“培”、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推”、机关优秀干部中“派”等办法,促进村主干中经济能人占比提高到63%。2014年以来,先后选派两批共645名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柘荣县返乡能人林龙生回到老家富溪镇岭后村后,投资150万元创办泽晖农业公司,采取“公司 支部农户”模式,发展高优生态茶产业,带动村里102户约300人脱贫增收,人均年收入18814元。
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由党员能人和青年致富能手发起成立的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166人致富,年生产紫菜系列产品500多吨,全年销售收入达4419万元。“我们村整合联建村土地、资金、资产等资源,多方式增加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造血功能。”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说。
从2014年起,宁德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村集体增强“造血”功能。2017年,省市县在这一基础上又新增1亿多元,目前宁德市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提高到88.7%,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6%,均比2014年翻一番多。
聚力民生
让百姓生活幸福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宁德市着力解决百姓急需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千方百计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问题。
“以前,一家人挤在老房子,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屏南县棠口镇山棠村张贤文回忆往昔,感慨万千。2015年,张贤文一家搬进镇里的造福安居工程富祥新村,并在家楼下开起食杂店,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这些年,宁德市在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等地划出210个搬迁安置“储备区”,分步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安置。2016年以来共搬迁4.2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4万人。
“我们夫妻俩的病差点拖垮这个家,还好有各级政府的帮扶,让我们走出生活困境。”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村民兰炼然说,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妻子则患有甲状腺病,家里经济压力非常大。
“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市里出台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市县两级统筹2500万元资金,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对贫困户自付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部分,不分‘目录’内外进行分段累加补助。”宁德市医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对照这一政策,兰炼然夫妻俩的就医压力减轻不少。
在教育方面,不让一个贫困户的孩子辍学。宁德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对于贫困家庭,市里实施从幼儿园直至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元~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仅2017至2018年,宁德市共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6538.9万元,惠及4.49万人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5万人次,发放贷款2.8亿元,贷款量居全省首位。
“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兰炼然开始在镇政府支持下种植芙蓉李,幸福生活正向他招手。
脱贫致富奔小康,闽东百姓一个也不能落下。如今,宁德正处于脱贫攻坚“交卷倒计时”之际,将全力推动全市“8 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