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需坚持“德”治

10.09.2020  12:50

  乡风文明,是十九大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才能够真正让乡村形成文明的风尚呢?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桂香村,该村坚持“以德治村”,建立了村民道德积分“超市”,把涵养公序良俗、孝道、脱贫奔康等“”指标变为可考评的量化指标。通过实施这一治理的新举措,村容村貌实现了“脱胎换骨”。正如该村第一书记钟书记说的那样,“废弃农药瓶、肥料包装袋、白色垃圾等,在桂香村很难找了”。这样的成功实践说明,乡风文明需要坚持“”治。(09月02日,四川科技报)

  “”治,顾名思义,就是要用道德的标准来进行治理,作为治理考核的重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摒弃顽固、教条、封建等不良习气,以新风尚、好习惯让农村能够展现出新面貌。要做到这一点,就势必要真正将“”治融入到乡村治理之中,真正在以“”治村上下功夫。

  养成良好习惯,是“”治之“”。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文明新风的形成,需要习惯的“水到渠成”。没有良好的习惯,往往难以摒弃固有的行为“陋习”甚至“恶习”,也就很难以彻底“拔掉”不良行为习惯的“”。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的状况与城市的确是相差甚远,“脏、乱、差”在农村似乎无处不在。这其中,当然有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顽疾”,但更重要的是,很多村民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不讲卫生、生活习惯肮脏、随意的坏毛病。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让大家都更加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让我们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更是能够抵御疾病的“侵蚀”。由此说明,在农村地区狠抓“”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在如何让村民养成良好习惯方面施策。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与此同时,积极采取奖励措施,激励更多的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弘扬传统美德,是“”治之“”。传统美德,是道德中的“精华”,历久弥新,可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留给世人传统美德,这是前世之人传承下来的“珍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现如今,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传统美德似乎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很多顽固、封建、愚昧的思想一直在“作祟”。在婚丧嫁娶中,互相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俗气”之举不断出现。特别是如今农村婚嫁的彩礼,有明显水涨船高、不断攀升之势。这已经让农村人勤俭、善良、朴实、忠厚的形象完全被“抹掉”,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农村人的“套路”也“深不可测”。这些“套路”也让农村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势力,活得越来越累。因此,在农村加强“”治弘扬传统美德,刻不容缓。不断以孝道、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熏陶和“感染”更多的农村人,让他们重新“”起早已“抛弃”的美德,让生活变得简单、纯粹,不断增进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更是构建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唯有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积极地坚持“”治,真正做到“以德治村”,在乡村治理中不断发挥“”治的关键性作用,才会让乡村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美好。(莆田文明网 李航)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