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精准定位”

24.08.2016  18:42

  8月22日至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发展。(新华社哈尔滨8月23日电)

  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城市只是零星点缀其中,比城市更为宽广的是农村。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农村人口在不断萎缩。不少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都流向了城市,留守农村的妇女、小孩和老人,也被形象地比喻为“三八”、“六一”和“九九”。也正是由于农村青年劳力的流失,不少农村都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与生机。

  随着一届又一届文明城市的创建,多数城市都已经逐渐摸索到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的“路子”。但对于更为广袤的农村土地来说,精神文明创建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

  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增加农民收入。想要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决不能“简单粗暴”,治标不治本。俗话说,先有温饱,后有发展。一些农村之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难以取得“突破”,关键在于村民“”根难除。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村民清扫一次村道的效果或许立竿见影,但却不如村民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如果不能挖掘出农村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在文明宣传上下再多的功夫,效果也会微乎其微。

  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内涵,纳古出新。立足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不少村落都有着自己的乡风民约和质朴的乡村气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可以完全复制的教条,也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形式。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充分挖掘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肯定传统优秀文化,否定迷信糟粕,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嫁接到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近年来,各级文明系统大力倡导宣传和挖掘优秀“家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以优秀“家训”为媒,嫁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贴近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更加契合了广大民众的家族情怀。

  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查找问题难点,做到“精准定位”。看似相同的病症尚且有着不同的“致病因子”。各省、市、县、乡,甚至于各个农村在精神文明创建上的难点都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民风彪悍,村民尚武失礼;有的地方民风质朴,却身处大山处境艰难;有的地方村民暴富,却有失诚信……。因此,各地各级政府如果不能够针对各自管辖区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文明创建上不能做到“精准定位”,采取“一刀切”,“广撒网”的工作方法,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场“拉锯战”中,我们不仅要战胜固有的顽敌,还要警惕新生的矛盾。面对情况复杂,形式多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难点,我们只要做到“精准定位”,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浦城县委文明办 吴利武)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