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土味:柘荣法官的说话、走路和做人

07.12.2015  18:59
  作为福建省典型的山区县,柘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林横亘,路况险峻,受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和法院联络困难。纠纷发生后,村民和法院之间若没有一条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纠纷将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

  近年来,柘荣县人民法院因地制宜,从群众切身需要出发,开启“乡土模式”:说着“乡土话”,走着“乡土路”,当着“乡土人”,打破了法官坐堂等案的传统模式,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说“乡土话” 闲话家常解纠纷

  调解纠纷时,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当事人信任,才能促成调解圆满解决。然而,司法语言与群众语言的距离,法官与群众的身份差异,却往往阻碍拉近双方心理。于是,在柘荣的环环山脉间,乡亲的恩恩怨怨里,法官们使出了“说土话”的看家本领,为调解工作打开良好局面。

  2014年8月,一个案件让柘荣法院民二庭庭长包松辉颇为头疼。

  两个月前,英山乡凤洋村的小杨怒气冲冲状告娘舅老吴。不过这对甥舅以前的关系可不同,那时互相帮衬,走动频繁。万万没料到,2014年6月21日,小杨的母亲在弟弟老吴的诊所输液时发生病理反应,因抢救不及时酿成惨剧,正是这场事故使两家形同陌路。谁是谁非,街坊邻里无不议论纷纷。

  面对这块烫手山芋,包松辉想,一边是小杨占着医疗事故赔偿的法理,一边却是老吴家多年为杨家无偿看病相互帮衬的情理。不顾法理情理一股脑儿下判,无法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为了缝补双方的裂缝,包松辉与柘荣法院聘请的两名诉讼协理员袁吓杏、游永潘多次组织调解。可双方谁都不肯退让,调解工作一度难以进行下去。

  面对僵局,包松辉不气馁。他改变了调解方式,带着袁吓杏、游永潘常到双方家中“串门”,不谈深奥的法理,说着柘荣“乡土话”,迅速拉近了与双方当事人的距离,也使他们心平气和坐下协商。最终,经过近3个月、10多次的唠嗑,双方都作出让步,达成了调解协议,即将破裂的亲情得到了弥合。

  这只是柘荣法院通过“说土话”化解纠纷的一段剪影。早在2009年初,该院便推出诉讼协理员工作机制,聘请8位德高望重、热心公益,有着丰富阅历和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的社会群众担任诉讼协理员,参与调解,做好司法语言与群众语言之间的翻译,真正让法律语言转为百姓听得懂的“乡土话”。老百姓形象地将他们比喻为法院与群众的“翻译员”。

  “近年,新老干警交替频繁,特别是新考录的干警,多是外地人,与当地老百姓言语不通,做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柘荣法院办公室负责人周思海坦言自身不足,对诉讼协理员工作机制却满口赞赏,“诉讼协理员有丰富的阅历和群众工作经验,通过他们,我们与百姓建立了无障碍沟通渠道,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其实我与大家一样,不外乎是个五十出头的庄稼汉,没啥高深学问,只是凭着对社会公理的粗浅认识和日常与大伙交往的一点人脉,帮着法官化解乡亲们的纠纷矛盾。看着大伙和和睦睦,这心里觉得充实、满当。”在去年底召开的诉讼协理员经验介绍会上,说起多年的参与办案经历,游永潘甚是自豪。

  据悉,柘荣法院每年的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均达75%以上,连续5年无一民转刑案件,无一重大群体性纠纷发生。

  ■走“乡土路”  束马悬车访案情

  近年,柘荣法院加大司法服务力度,依托全县9个巡回审判点,推出上门立案、实地调解、案后回访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坚持走好“乡土路”,到群众身边,帮助解决“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今年2月13日,宅中乡山樟村的小道在雨后更加泥泞,一辆警车一路颠簸向前。

  车内,柘荣法院法官陆秀容倚窗翻看着山樟村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前两次的走访记录;刚从学校毕业考到法院的书记员小陈,却被晃得愁眉苦脸,忍不住对陆秀容嘀咕了一句。陆秀容笑道:“走山路,也是山区法官的必修课。只有经常到乡下走走,才能真正了解案件的实际情况,这样办起案来心里才有底。办好案关键要抓准一个‘访’字,要在案前访出实情,要在案后访出真情。

  近一小时的颠簸后,车终于停在村口,车身早已裹了厚泥浆。此前听说原、被告都回家过年了,陆秀容带着小陈到村里,准备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原来,1996年初,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家境本不富裕的原告小游,仅凭被告小章的几句承诺和几张借条,就从亲友处筹集了30万元借给小章,最后因小章无法及时还款而欠下巨债,导致家庭破裂,并被迫只身前往外地打工还债。

  陆秀容从前两次走访中了解到,双方原是感情极佳的表兄妹,小章借款出逃前,双方还经常在生活上互相帮衬。为了厘清两方情谊,陆秀容根据了解到的事实,按时间顺序制成了“感情对账单”,记录多达100条。

  当陆秀容将小游、小章召集在一起组织调解时,小游一见小章还愤愤不平地指责;小章也许觉得愧疚,低头一言不发。这时,陆秀容拿出杀手锏——“感情对账单”分别给小游、小章看。小游边看边哽咽,表示愿意放弃利息;小章更是忍不住当场痛哭悔过,愿意马上筹款偿还。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法官光坐堂办案是不够的,功夫还得在庭外。”陆秀容总结自己30多年的办案生涯:办案中每多走一段路,对案件的事实就能多一分了解,对案件调解的把握就能多增加一分。别看这一分努力微不足道,正是这点滴累加,才能让案件真正了结。

  据介绍,像这样直接到群众家门口调处的案件,今年该院就完成了100余件,开展上门立案、递交执行款70余次,案后回访40余名案件当事人。

  ■当“乡土人”  设身处地贴民心

  为进一步深化“无讼”理念,推进“和谐村居”创建工作,柘荣法院于2012年初选派了9位资深法官挂点联系全县各社区乡镇,带案下访、包乡联村、驻村结对、定期走访……

  作为挂点乡镇法官的一员,柘荣法院民一庭庭长薛为民经常出入田间地头。今年初的一天,他挽起裤脚,坐到当事人老江的边上,说道:“老江啊,老林家也是刚盖的新房,地基下沉,他家房子也损毁得很严重。他家条件你也知道,凑点钱搭个房架子,也是想留给大儿子娶媳妇用的,真要让他再赔个十万八万的,有点难为他了。

  老江吧嗒着旱烟没说话,他与老林本是邻居,房屋重新安置建设时,老林家宅基地筑基不牢,房体下沉,导致隔壁老江的房屋部分墙体出现裂缝,引发纠纷。薛为民利用午休、晚间时间,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为这闹了别扭,不值呀!”薛为民看着墙上的裂口,捻起墙根散落的砖灰,似乎有点心疼,“再说了,你们跑运输的,经常外出接活,一忙就是十天半个月,家里还不都是林家帮衬着。

  “阿姨,听说上次您犯了胆结石,还是他们连夜叫车把您送到县医院!”书记员小刘也帮着做起老江媳妇的思想工作。渐渐的,老江媳妇没了开始的强硬,向老江提议“要不就算了”。

  “唉,我也知道林家不容易,薛庭长你一趟一趟地跑,这理儿咱懂,可我家日子也不好过,这房子……”老江皱着眉头拿不定主意。

  “老江,两家房子我也看了,依我说你这房子没伤到承重结构,只是墙体出现了裂缝。”薛为民趁热打铁,“我有个朋友是搞建筑工程的,回头我让他来帮着合计合计。

  “只要房子能稳住,这事咱就不提了,还是庭长在理,这情咱还欠着林家一份。”老江深吸一口烟下了决心。

  “好,就这么定了,我下午把老林头喊来,大家商量商量。”薛为民站起来抖抖裤脚,拉起蹲在墙边的老江,“这情理情理,说的就是讲情讲理,要我说,远亲不如近邻嘛,总不能对着墙窟窿闹一辈子气。

  经过劝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薛为民感慨:“看着乡亲们为了些小事对簿公堂,我们心里也不是滋味。挂点法官两三天一趟往村里跑,虽然累,但看到乡亲们和睦相处,比啥都值。

  说“乡土话”,走“乡土路”,当“乡土人”,在这般零距离的调解过程中,一些当事人愁眉苦脸而来,笑逐颜开而去;一些当事人怒不可遏上门,心平气和出门。

  “乡土模式”给乡亲们排了忧,解了难,也受到了普遍欢迎。黄柏乡村民游云章称赞:“乍一看这法官与我们没啥两样,卷着裤腿,吧嗒旱烟,说着土家话,田间地头哪儿都跑。可真遇到纠纷,人家三两句就说得开,遇到这样的法官,十里八村哪个不给竖大拇指!

  关于“乡土模式”的开展,柘荣法院院长徐良忠总结道:“只有面对面、心贴心,办理的案件才能符合民意、顺应民心。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重大疑难纠纷不出县城’,为社会和谐奏出一首首‘同心曲’!”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