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乡:从偏远贫困村到小康明星村的幸福变迁
车下高速,福建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即在眼前。走进依山傍海的柏洋村,街道笔直宽敞、小洋楼连片,公园、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伴着绿树鲜花,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图为柏洋村村口。 刘端斌 供图 摄67岁的村民雷增喜,就居住在街边拐角的四层楼房内。“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雷增喜近日如是对中新网记者说。
然而,在1993年,柏洋村70%以上的村民还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21个偏远自然村,住的是茅草房、木瓦屋,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人民币,下同),村财负债高达43万元,是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村。
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雷增喜感叹称,真的很苦,山上住的是草棚,台风一来就有倒塌的危险,连吃顿地瓜米都是奢侈。
图为柏洋村永和文化园夜景。 刘端斌 供图 摄“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1994年,在外经商的王周齐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党委书记),将10万元积蓄无息借给村里,将茶果厂等村办企业转让经营或租赁承包,三年间清掉了村里的43万元债务,并引导村民发展种植业、水产业等。
福(州)宁(德)高速公路、福(州)温(州)铁路的建设,让柏洋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王周齐说,“山海并进”也要“工业强村”。
2000年提出建设柏洋工业小区的设想后,王周齐一次又一次北上江浙、南下广州招商引资。如今,柏洋工业小区已从原来的150亩高速公路弃渣地扩大到500亩,吸引8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达22亿元,1300多名村民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
王周齐说,有的成为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有的成为企业股东,促进了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股东的三大转变。
“乐业”的同时,柏洋村大力推动“安居”工程。2002年以来,福鼎市整村推进实施“造福工程”,21个偏远自然村的村民们陆续搬迁至永和新村,住进了公寓,彻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政策好,当时的宅基地还是免费的。”雷增喜告诉记者,现在一家人种了十多亩的水果和茶叶,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新村的建设,也吸引外出村民纷纷回乡创业。44岁的村民王绍访,此前在外打工,2004年回村经营紫菜加工作坊,2015年与10余户村民共同投资建设加工厂,2019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加上种植的茶叶和水果,每年收入有五六十万元。”王绍访称,今后将着重于加工厂的精细化管理、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值和收入。
从传统经济,到工业强村,柏洋村又立足村域广、山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山上生态农业观光区。
该村围绕田头水果采摘园建设,东魁杨梅、瓯柑、平和蜜柚等一批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同时,集林下经济、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金山农耕文化田园综合体,正加紧建设,一期开发建设面积650亩,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福建闽东福耕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祖岩称,柏洋村山地面积大、交通便利,又靠近太姥山景区,金山农耕文化园项目发展前景良好,又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十载沧桑巨变,柏洋村已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十佳魅力乡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数据显示,2019年该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6元。
当下,柏洋村又有了新的目标:“十三五规划”末实现“三三一”工程,即到2020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达3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和“两区两园”,即柏洋片工业小区、永和新村片宁德核电服务区、金山片农耕文化观光园、田头片水果采摘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王周齐表示,将建设好“两区两园”,全面建成“党建强、产业旺、村民富、村庄美、文化兴、邻里和”的新时代产村融合小康建设示范村。(记者 吕巧琴 叶茂)
【责任编辑: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