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谱华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32))

31.08.2021  16:55

63.如何理解协商民主是我们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和平解放不久的北平举行。筹备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拟定新中国的国旗设计方案,为此公开征集国旗图案。来自海内外的一幅幅国旗设计图案稿件源源不断地涌来,总计收到2992幅设计图。同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全体代表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表决采纳“红地五星旗”的方案,并更名为“五星红旗”,新中国的国旗就这样在充分发扬民主、共同协商的过程中产生了。协商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特点,明确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大胆运用协商等形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完成协商建国大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5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同工商界人士谈话中形象地说,“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显示出旺盛生命力。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习言习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长期以来,一些人把民主简单等同于选举民主,甚至膜拜西式选举民主。事实上,在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里,人民往往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在我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到个人所得税法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具体法律法规的出台,都离不开协商民主。实践证明,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

协商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协商民主要求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充满了中国智慧。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正是在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广泛协商、平等交流中,共同创造了协商民主;进而又在一次次的协商民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统一的独到的制度设计。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它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这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形式。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发挥我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广开言路,博采众谋,才能发展好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要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提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们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深化了民主的内涵、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实践,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协商民主,不断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华彩乐章,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

64.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5年,金秋时节,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代表齐聚一堂,凝神静听,期待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声音中探寻“中国奇迹”的密码,找到“读懂中国”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用简洁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其中重要奥秘:“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一精辟论述启人深思,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文化自信,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习言习语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由于一直受人欺负,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许多人民族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的极端论调。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西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化为完全主动,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就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念,规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先人提出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维护巩固传统社会发展的稳定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所要高扬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人用筷子,习惯吃油条、喝豆浆,西方人用刀叉,喜欢炸薯条、吃牛排。文化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熔铸着民族凝聚力。比如,每到春节,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不约而同舞龙舞狮,以各种方式辞旧岁、迎新春,报平安、送祝福。文化的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质,决定了文化自信辐射面广、作用面广、动员面广。文化自信在人们活动的一切方面都表现出来,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发挥巨大正能量,产生广泛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中华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比如,写中国字、说中国话,葆有家国情怀、秉持修齐治平,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已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必然深厚而长远。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