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东北谈农业透露三层信息

31.05.2016  11:45

      5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多个地市考察调研。总书记谈到东北的农业发展,讲了哪些要点?透露出哪些信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就说过,黑龙江农业很重要,将来去了肯定要看农业。

  两个月后的5月24日,习近平来到黑龙江抚远,走进玖成合作社,向大家了解合作社土地流转和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效益的情况。他对合作社的过去、现在、将来都很关心,问了很多问题,并饶有兴致地登上一台自动插秧机体验操作。

  总书记登上一台自动插秧机,手扶方向盘,察看仪表盘,询问技术人员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等。在快速育秧车间,农技人员介绍利用快速育秧设备进行超早育秧,提升稻米品质情况。总书记问:“这里种植什么品种?”“快速育苗产量能提高多少?”总书记问几位农民,合作社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土地流转后收入怎么样,还有什么打算。

  农业是立国之本,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温饱,更是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东北应该如何发展好农业?查阅《人民日报》26日刊登的新闻稿可以发现,习近平在考察期间谈到农业时讲了下面这五个要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这里面,总结经验、创新模式、深化改革是重点,其目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分三层来看:

   第一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要不断推进  

  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一个月前,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提出“四个不能”,为改革划出了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第二层:要做好精准补贴,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  

  当前很多农业补贴的主体存在辨识度不强、时效性不准、“发不到真农民头上,解决不了真困难”的现象。很多合作社、种粮大户对于农业补贴制度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能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在补贴主体辨识上更加准确,在补贴时间上更加及时,在补贴金额上更加适宜。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2年增长。与此同时,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去库存和补短板要有机结合。

   第三层:东北地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中作用关键。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农业合作社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5.5%;入社农户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各级示范社超过13.5万家。大农场大机械,东北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都走在全国的前列。通过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蹄疾步稳。

  “路子走得稳”就是在说,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而“步子迈得开”其实是说,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现实选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追求一种模式,重点是强化政策扶持,促进规范发展,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把握好这五个要点,体会好这三层信息,相信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东北会走出不一般的精气神,粮食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