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老气象员忆惊心动魄接生经历 欲寻当年新生儿

23.03.2016  10:38
九仙山老气象员忆惊心动魄接生经历 欲寻当年新生儿 - 福建之窗
来源: qz.fjsen.com

  几位大老爷们现学现用当起“接生婆”(黄晖/绘)

   【编者按】

  今天是世界气象日。在泉州海拔1658米高的九仙山顶上,全省唯一一座高山气象站,将迎来一甲子纪念日。60年前,第一代高山气象员肩挑背驮、徒手建房,在九仙山顶上建成了这座高山气象站;60年来,一代又一代高山气象员克服现实困难,艰苦作业,留下一个个艰辛而又美好的回忆。

  如今,九仙山气象站正在进行原址重建业务基地,预计2018年完成重建。近日,早报记者再访气象站,与老气象员们回忆旧事。

  “一个新的生命想要来到这个世界,谁也无法阻止。”近日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陈世哲回忆起一次被他写入报告文学的惊心动魄的接生,这也是九仙山高山气象站建站以来的一次“奇遇”。

  上世纪60年代末,九仙山气象站尚未通车,气象站一名工作人员的妻子上山探亲时,突然要提前生产。由于条件有限,气象站五六名男性工作人员及家属临时“披挂上阵”,依靠一本《农村医生手册》和妇产科老护士长的场外救援,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

  时光荏苒,转眼过了将近半世纪,当年在海拔1658米的气象站出生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寻找这个“出生高起点”的孩子,一起重返九仙山气象站。

  □早报记者 颜雅婷

   老气象员回忆 一次惊心动魄的接生经历

  “算起来那孩子今年应该49岁了。”日前记者辗转联系上亲历此事的九仙山气象站老气象员邓纪坂。虽然距离孩子出生已过近半个世纪,如今提及此事,老邓记忆犹新。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九仙山气象站尚未通车,要到气象站只能从县城坐车到赤水古街,再徒步走山路到气象站。由于交通不便,一年300多天,气象站工作人员基本上在山上上班,家属们则不定时上山探亲。老邓回忆,在山上出生的孩子的父亲何温柔(退伍前改叫黄书杭),是气象站摇机员,1964年退伍后分配到九仙山气象站。

  那是1969年秋天,何温柔身怀六甲的妻子到气象站探亲。一天夜里,尚未到预产期的她突然要提前生产。“当时没值班的同事都睡了,又都被叫起来帮忙。”老邓记得,当时气象站里有五六名工作人员,都是男性,还有两名家属,其中一个就是待产的何温柔妻子。“那时上山没有路啊,又是晚上,根本来不及叫医生。”事发突然,几个大老爷们又没有接生经验,另一名同事洪家单的妻子虽然刚生产不久,但也毫无经验。

  这时,老邓想到随身带着的那本《农村医生手册》,他忙翻出来,和洪家单两人点着煤油灯,在书中寻找帮助;另一边洪家单的妻子临时充当接生婆,和何温柔在房间帮忙;房门外,曾陪伴妻子生产的老同事潘如论指点、传话;厨房里另一名同事忙着烧开水,在没有任何消毒设备的条件下,用滚烫的开水对剪刀等进行消毒;还有同事打电话到县医院妇产科求助,由老护士长远程指挥接生。

  经过近两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战斗”,“哇”的一声,一个小生命顺利降生,大家都大汗淋漓,但听到孩子哭声的那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