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武:推动义务教育迈向更高质量均衡发展

23.03.2017  14:44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既有福州、厦门、泉州等比较发达的沿海经济带,又有不少省级扶贫县、革命老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面对山海、城乡发展差距大的现状,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战略,带领全省教育系统,不忘初心,攻坚克难。2016年10月,福建最后一批18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成为全国第7个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省份,提前一年完成了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备忘录目标。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教育资源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持续将“中小学扩容”“全面改薄”“特教提升工程”等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全面改薄”、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均衡县创建等项目列为“立项挂牌办理”任务;将“校校通”“班班通”建设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县级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责列入“对县督导”等综合督政体系。省政府印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意见,确定各县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召开推进会进行动员部署,与市县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在经费保障、资源配置、师资建设、学校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配套政策。

  为缩小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福建在加大教育总投入,使全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比位居全国第四的基础上,加强省级统筹,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作业本费及营养改善所需经费中,根据市县财政的不同状况分列四档进行补助,其中对49个基本财力保障县的教育转移支付补助比例达80%,对原中央苏区县农村中小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比例,高达90%。在此基础上,省级财政统筹安排3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补助省级扶贫县、原中央苏区县教育发展。

   强化师资均衡,提升育人水平

  福建着力通过抓补充、抓交流、抓培训等方式,促进县域内教师配置均衡。2008年,福建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近五年,共招聘录用中小学新任教师3.3万人,40%为乡村教师,50%为紧缺学科教师,保障开齐开足规定课程。

  福建率先建立“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实行县域教师工资待遇、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学校岗位结构比例、教师招考聘用、教师考核办法、退休教师管理“六统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校际交流,近两年教师交流比例达12%,其中骨干教师占20%。

  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投入3亿元,首轮培训教师15万名。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设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评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杰出人民教师”表彰制度。

   强化教育公平,关爱特殊群体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福建实施电脑派位招生保障就近入学,公办学校接收比例多年保持90%的全国高位。目前全省共有随迁子女在校生98.4万人,约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4。福建在全国率先实行在居住地参加中考、高考,近3年共有2万多名外省随迁子女在闽参加高考,享受同等录取政策。刘延东副总理曾对该做法作出“值得推广”的批示肯定。

  福建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教师,配备活动室、亲情室等“三房五室”,推广三明等地“幸福成长工程”工作经验,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推进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学和康复设备配套,形成特教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相协调的办学体系。

   强化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内涵

  福建积极探索强校、弱校帮扶模式改革,形成了城区有“小片区管理”,农村有“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普遍开展的良好格局。在城区,全面实施“小片区管理”模式,对小片区内学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促进校际均衡,努力缓解择校问题。在农村,探索实施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提升其“造血”功能,打造教育新高地。依托传统名校,通过“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鼓励各地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持续开展红色、客家、妈祖、船政等福建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育推广厦门“校本作业”,建瓯、湖里、东山“高效课堂”的“闽派”教学改革经验。建立闽台教育合作交流新机制。

  通过全省共同努力,福建城乡学校均衡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中小学校舍成为最美丽、最安全的建筑,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实现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大大增强,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在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嘱托,推进义务教育向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均衡发展迈进,更大范围即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发展,更高质量即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学仪器设备值,降低学校资源配置的综合差异系数,整体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