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绿满榕城
园林专家(右一)在串珠公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记者廖云岚 摄
【成绩单】
去年,市园林局共梳理提升城区林荫道路117条,在全市种植大树21万多株,种植茉莉花6万多平方米,建设绿道216公里;完成10个林荫停车场建设;牵头拟定168个串珠公园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八一公园、斗顶公园、福山(郊野)生态公园等10处公园景区;完成3个榕树主题公园、12个茉莉花主题园建设,完成全市314条道路的5.2万个行道树树池盖板改造。
福州日报记者 杨莹 柯竞 林传枢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说的就是市园林局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人:他们每日奔忙在大街小巷,种大树、造绿荫、建公园,不分昼夜、不论雨晴,始终默默奋战一线,用汗水浇灌满城绿荫,用青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绿色乐章。
在一线办公
“河道边的树一定要赶快补上,警戒线也拉起来,一定要注意安全!”“树苗过两天就到,我们一会儿去准备,明天就把安全标识都弄好!”……
1月30日晚,榕城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冬雨绵绵。市园林局局长杨晓、副局长陈凡在东部办公区开完会,匆匆扒了几口晚饭,就带着绿化处工作人员,顶风冒雨直奔仓山区红江路。这里是浦上河串珠公园所在地,他们打着雨伞、脚踩雨鞋,从公园入口处开始,一丝不苟地巡查,草皮铺种、苗木排列、道路铺设、安全标识、周边环境清理,一样一样对施工人员交代着。
“这个公园是春节前要建成开放的第二批串珠公园之一,有5000多平方米,上周六我们检查的时候发现工期慢了些,所以今晚再来看看。”绿化处副处长王永强说。当晚,他们一路从仓山到台江再到鼓楼,一共走了7个串珠公园,车程超过30公里,接近深夜12点才结束行程。
“白加黑”“5+2”是园林人的工作常态,在一线办公,在一线发现问题、协调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们奉行的“工作法则”。
最近,西湖左海西岸景观提升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公园建设需要用到大量湖石,而运载湖石的车辆较大,只能在晚上特定时段进出市区,这让工期更加紧张。市园林局领导在现场了解到这个问题后,立即联系交警部门请求支持,为运输车辆办理路线备案手续。2天后,所有的湖石都顺利运达,确保了施工进度。
能在一线解决的,绝不在会议室里耽误时间。为此,去年5月开始,市园林局将每周四的例会,搬到了马路上。参加例会的,不仅有机关业务处室的工作人员,还有园林建设业主,以及各区园林部门等多家单位。“大家边走边看边探讨,哪里可以种树、种什么样的树、市民需要什么样的绿化,都需要在现场揣摩和思考。”在杨晓看来,这样的工作方法更贴近民生、靠近百姓,也能让大家用更轻松、高效的方式碰撞出火花。
半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布福州的大街小巷,也见证着这座城市不断变绿、变美,“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已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态福利”。
在一线指导
全程跟踪严把质量关
串珠公园大多数都依托水系治理PPP项目建设。如何保证项目既符合福州实际,又契合水系治理定位要求,且建设全程不走样?作为牵头单位,市园林局创新思路,发动全员力量,派出了12家下属园林基层单位进行跟包。
“我们派出的跟包队伍都是园林建设的精英,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有的设计施工经验丰富,有的对苗木非常熟悉,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分配任务。”陈凡介绍,平均每个PPP项目包至少有2家跟包单位跟踪把关,从公园选点到方案评审,再到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全程参与。
市动物园管理处副主任詹锦花就是这批跟包队伍中的一员,去年5月起,她已经参与了4个串珠公园建设。“每天都要两头跑,安排好动物园的工作,就赶去公园建设现场。”詹锦花说,跟包一点都马虎不得,必须盯在现场,发现问题才能马上沟通解决。
去年8月,詹锦花在跟踪解放溪旁三木家园串珠公园项目时,发现施工方运来的苗木,和之前给她看的图片不一样。“榕树冠幅偏小,有20多棵已经种下去了。”詹锦花要求施工方把品质不佳的苗木拔出,重新种上符合要求的树。考虑到人工、运输成本等一系列费用,施工方希望詹锦花网开一面。“不行,这样的树种下去,不但不美观,也起不到遮阴的效果,坚决不能要。”詹锦花不仅不让步,还守在公园监督换苗,并指导施工队伍起苗、装车,被烈日晒到中暑。可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出现在现场。这股认真劲,不仅让施工方心服口服,也让项目业主更加放心。
在市园林局,还有许许多多像詹锦花这样认真执着的人,他们发挥智慧特长,让园林更加美丽。“园林景观不能单看设计图,还要根据现场实际进行调整,特别是花木的组合、堆叠,只有懂园林的人才能把公园建得更美更有品位。”新店片区水系治理项目包业主单位、市城乡建总项目现场代表陈铭说。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