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亚云雨“磨剑”十年

27.06.2018  03:36

 中国气象报记者 崔国辉

  温和、勤勉,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昊明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围绕降水预报机理问题开展研究,陈昊明直指东亚云雨特征及其数值模拟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在云雨特征分析、精细化模式结果评估、模拟改进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并获得2017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剑指东亚暴雨精细化预报难点

  “精细化气象预报并不容易,降水预报是其中最大的难点之一。”陈昊明解释,在东亚地区,尤其是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差异很大,降水系统的发展演变也难以预测,模式模拟存在很大误差。因此,他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围绕降水预报机理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能从科学上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预报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细化预报技术、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应运而生,不过,它们到底能对气象预报有多大的改进?怎样评价预报效果?针对这些科研前沿问题,陈昊明正与团队一起进行探索。“降水与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云也影响气候系统,尤其是对地面的辐射增温效应。”他们从云与雨的关系切入,发展了自己的云模式,该模式将参加下一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模式评估。

  “十年磨一剑”,因学术视野开阔,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陈昊明入选首批气象部门青年英才。如今,35岁的他已成为气科院气候系统研究团队的骨干。他综合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副热带地区云和降水的小时尺度变化特征,相关成果获首届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开展气候模式对东亚降水和云特征模拟的细致评估,特别是揭示了不同对流闭合假设方案对东亚季风模拟差异的原因;负责气科院气候系统模式云-辐射过程的改进工作,有效改善了当前各类模式普遍存在的我国东部短波云辐射强迫正偏差问题。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共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他引250余次。

   为暴雨精细化预报提供理论基础

  在研究我国中东部高山气象观测站时,陈昊明发现,高山站可对其所在高度代表的对流层低层环流进行连续监测,其观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东亚季风环流的特征。多年的气候系统研究经验让陈昊明敏感地意识到,正可以利用这些台站的高时间分辨率风场资料研究低空急流日变化特征及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等,为暴雨精细化预报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他发现高山站风场的日最大值均出现在凌晨,而最小值出现在午后,风向日变化表现为顺时针旋转特征,而对流层低层风场日变化也表现为自傍晚至白天顺时针旋转特征。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夜间出现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往往与低空急流夜间增强的日变化特征密切相关。陈昊明通过对低层大尺度环流日变化的分析,进而提出了长江流域夏季持续性夜雨以及日位相自西向东滞后的可能机制。该研究成果在多次暴雨天气过程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2017年6月22日,湖南出现了一次长达11天的罕见持续暴雨、大暴雨过程,湘水、资水、沅水和洞庭湖区出现大范围洪涝灾害。“6月30日晚是当时防汛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主雨带已东移南压,是否还会有新生回波发展影响资水桃江段,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湖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叶成志回忆。

  但根据陈昊明的研究成果,结合位于湖南中部南岳高山气象站逐时风场演变特征,湖南省气象台在当时雷达回波已经减弱南压、模式预报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下,准确预测了7月1日凌晨两时前后从湘西生成的新回波。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据省气象台提供的雨量预报,对柘溪水库泄洪流量进行了科学调度,成功错峰使资水桃江站、益阳站洪峰水位均控制在历史最高水位附近。

   科研路上传承奉献精神

  “博士开题阶段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个坎儿,当时知道自己要往一个方向去做,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深入,非常痛苦。”陈昊明回忆,“好在导师的帮助,让我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怀着这份感激,在此后的科研道路上,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不忘帮人一把。

  如今,陈昊明也开始带学生了。“陈老师在科研上特别严谨。在给我们解答问题时,他总会将涉及的相关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开阔我们的思路。平时,他看到适合我们研究方向的文献,都会发给我们。”学生张铭明说。

  在同事华莉娟看来,陈昊明很好相处。“他在云辐射强迫对降水影响的模拟方面投入时间很多,为团队牺牲了很多自己写文章的时间。虽然他在办公室很少说话,总是埋头科研,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会花时间耐心帮别人解决问题。

  在深夜里,经常能看到他的办公室亮着灯,而他就端坐在电脑前,一行一行地检查代码。这种榜样的力量无形中带动了整个团队。

南平:全力抗击暴雨 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命令
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昨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