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丰泽区开展“暑期第三课堂”志愿服务
丰泽区地处泉州城市核心区,总人口54.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2.07万人,在校中小学生5.1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89万人。2006年以来,丰泽区创新举措,每年暑假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社区设立活动营,从辖区高校和社会招募志愿者,就近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中小学生开展为期1个月的“暑期第三课堂”活动,有效弥补 “社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至目前,已举办9期,共招募志愿者980多名,吸引学生5500多名,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一、整合企业社区资源,实现特色办营。
每年5月份,对全区企业和社区开展调查摸底,了解企业和社区的活动需求,按照自主申报原则,择优选择能容纳20~40名中小学生、有专人协助管理的活动场所设立活动营,特别是注重选择大型重点企业和企业比较集中的社区或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活动营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让更多孩子受益。活动营由2006年的4个发展至2014年的25个,其中企业6个、社区或小区19个;全区已有社区主办、社区学校联办、企业主办、校企联办等校外辅导站点50多个。 “暑期第三课堂”活动营课程设置为作业辅导、感恩教育、文明养成、兴趣培养、实践体会、汇报演出等6方面教学内容。每年设置一个主题,围绕“一营一特色”,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大学校园、旅游景点、教育基地等地参观,到企业车间体验鞋、包袋、衣服等产品的生产过程,到电视台体验电视的录播过程,到盲聋哑学校、福利院等献爱心,尽量让小朋友从体验生活中获得成长。例如,今年围绕“手拉手·共筑梦”暑假主题,结合“东亚文化之都”,开展闽台文化、海丝文化进活动营等。
二、运用高校学生资源,实现互利双赢。
丰泽辖区内共有大中专院校18所,在校大中专学生6.8万多人,高校志愿服务资源优势明显。每年按照活动营数量和与高校就近原则,将志愿者名额分配到高校,由高校团委负责组织招募遴选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辅导员,具体负责课程安排、活动设计、协调沟通、教学辅导、演出安排等工作。鉴于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对中小学生心理了解不多、教学经验不足,丰泽区邀请中小学教师和往届志愿者对他们进行教学技巧、教学安全等培训。该活动既关爱未成年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快乐成长、丰富假期生活,又能增强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让他们得到一次富有意义的实践锻炼。9年多来,参与高校由原来的华侨大学拓展到辖区所有高校,先后参与的高校志愿者达630多人。
三、借鉴项目运作模式,实现常态长效。
丰泽区将“暑期第三课堂”活动列入年度精神文明创建重点项目,并参照项目建设做法,通过具体创建任务或活动项目将零散工作整合起来,科学设定运作模式。每年从各主办单位和高校团委中推荐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成立“暑期第三课堂”活动协调小组,全程协调指导活动的开展。从大学志愿者中挑选骨干组成活动工作组,组织实施整个活动,并从社工、学校老师中挑选指导老师协助活动的开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从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营的选择、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活动经费的来源、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项目的开展、汇报演出的策划,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常态长效的运作模式。并强化阶段性督查考核,有效推动工作落实。每次活动结束后,举行评选表彰活动。 2013年,表彰先进活动营16个、工作者23名、优秀志愿者94名、优秀学员88人、参与积极单位16个。同时,举办汇报演出、活动图片展等,展示成果。
四、注重各方协同协作,实现品牌影响。
积极整合各参与单位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使活动内容丰富又具有特色。区委文明办牵头总体协调,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工作协调会、组织志愿者进行培训。区总工会负责企业活动营的选定及管理;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活动营的选定及管理;团区委负责大学生志愿的招募、志愿服务队的组建及管理;区教育局、文体局、关工委等单位负责动员中小学教师、文体志愿者、社区“五老”人员积极参与。闽台缘博物馆、海洋交通史博物馆、锦绣庄等组织剪纸、泥人、木偶等进活动营,泉州影剧院为小朋友免费提供看电影,丰泽区心理关怀志愿服务队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不断为活动营带来新的活力。正是各部门、单位主动作为,各高校团委密切配合,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才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暑期第三课堂”活动出特色、出成效。9年多来,“暑期第三课堂”活动的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主办单位由原来的4个增加至14个,参与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由原来的2个增加至21个。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重庆日报等20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先后给予宣传报道。 (泉州市丰泽区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