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好学校:丰泽区临海小学创建海洋特色文化
头饰制作活动
学生制作标本
标本展示
泉州市丰泽区临海小学地处泉州湾晋江入海口,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是一所充满朝气、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滨海小学。建校以来,学校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入探讨、研究、挖掘在地域、历史、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分析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进行了规划。学校以渔村为依托,以海生物科技活动为龙头,建立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地域优势,积极推进特色海洋文化建设。
一、以乡土文化为基础,将特色引入校园
蟳埔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心市区东南部,是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的行政村落。繁衍生息在这里的蟳埔女,与惠安女、湄州女、客家女、畲族女并称为福建“五女”,已然成为福建的特色名片。蚵壳厝,蟳埔女头饰、服饰,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视觉标记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毗邻蟳埔,保护好当地弥足珍贵的“海丝文化”“蟳埔女文化”和原生态文化,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自2006年开始,学校适时开展了“蟳埔特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1.蟳埔女头饰制作兴趣班活动
蟳埔女头饰既保留了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是我国古代“骨针安发”等历史的延续,又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有所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头饰风韵。蟳埔女头饰文化的形成,反映着蟳埔人民辛勤的劳动创造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现下蟳埔青年女子,因入校读书,一般已剪短发,扎辫子,不再梳发髻,不以蟳埔女头饰为美。
基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从娃娃抓起”的共识,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蟳埔女头饰制作兴趣班活动。学校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蟳埔社区远近闻名的头饰制作高手,进校辅导兴趣班的学生梳头、盘头、制作头饰。蟳埔女发髻上那被誉为“头上花园”的五光十色的“簪花围”头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参与兴趣班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制作蟳埔女头饰,还了解到蟳埔女头饰文化、蟳埔女习俗等蟳埔特色文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展示教学成果,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在2008年“走进蟳埔社区,感受海丝文化”中队活动中,作为蟳埔文化的标志性亮点,蟳埔女头饰制作班的学生共同展示了蟳埔女头饰的制作技巧。孩子们个个心灵手巧,在五六分钟就梳好了一个标准、美观的发髻。随后进行的撬海蛎比赛展示了渔村孩子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集体诗朗诵《蟳埔女之歌》则表达了蟳埔女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善于经商的特点。整场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蟳埔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因此荣获当年全省少先队活动银奖。
2.“海丝导游”小队活动
立足于蟳埔旅游资源的开发背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于2008年组织成立了“海丝导游”小队并正式开展活动。“海丝导游”小队由中高年级口语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遴选组成,以蟳埔周边的相关景点为主要介绍对象,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活动。“小导游们”在教师的培训指导下,首先掌握导游讲解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后系统了解“海丝文化”、蟳埔民俗及相关的典故。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孩子们向游客介绍蚵壳厝及蟳埔女婚俗等独特的民俗风情就显得得心应手了。通过讲解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也更懂得遵守文明礼仪,进而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感情。
3.自编乡土教材,创设校本课程
为了更加系统地传授蟳埔乡土文化,学校制定教学方案,将乡土文化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教学规划,有序推进。学校组织课题小组,整理编写了蟳埔特色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并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爱好等的不同进行校本课程普及讲授或配合课外兴趣班进行强化。学校课题组编撰的《蟳埔民俗风情》一书自2006年以来,就一直作为周边四所中心学校的校本教材沿用至今,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学校还结合乡土文化传播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如,我们鼓励学生根据地缘优势,编撰具有闽南特色的童谣,整理成册,作为学校每年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内容。借助这项诵读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凭借师生原创的《蟳埔女》节目,学校就荣获了泉州市首届“笋江月闽南风”童谣电视大赛三等奖。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学校的特色文化不是一种外在的形象包装,它更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表达。为此,学校还以专题简报、墙报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校园氛围,以民俗文化浸润学生成长。
二、以科技活动为龙头,推进特色项目建设
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之处,应该寻求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特色文化构建的有机结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我们发现,关于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方面的知识教材所涉及的较多。为了打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我们根据沿海地区水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充实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和了解大海的秘密,开拓思维,丰富海洋知识。早在1985年,我们就成立了海生物兴趣小组。刚开始由各年级自然教研组组长牵头,召集、组织各年级中对海洋生物较感兴趣的学生。兴趣小组起初只有几个人,之后逐步壮大到十几人,直到现在的两百人。
具体活动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观察往往带有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观察难以持久。那么应当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大海,走进寻常百姓家。兴趣班教师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搜集海生物,并开展观察活动,在此基础上再按大小、形态等进行归类。如,通过观察归类,不少学生就总结出:螺的种类最多,约有数百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海树种类不少,有数十种,大小形态各有独特之处;蟹是甲壳动物,种类多,形态古怪有趣,引人入胜;海马、海龙是贵重药材,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棘皮科的海星形态真吸引人,有四角、五角、六角以及多足星等。这样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归类,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观察能力也随之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收集来的海生物很多,如何让这些生物长期保存下来呢?教师把兴趣小组分成三个大组,七个小组,一起动手制作海生物标本。收集来的标本经大家刷洗去杂后,被分别送到三大组处理。其中,一组学生负责管理贝壳的干馏腊制;第二组负责药浸,用防腐剂(福尔马林、甘油、酒精)按比例进行配制、药养;第三组负责工艺贝雕(螺、蟹雕等)的造型设计制作。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谁制作的东西多、样式美。近年来,我们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引导学生饲养海生物,如饲养金鱼、乌龟、鳖、热带鱼等,通过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生活规律,撰写科技小论文,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肤浅的,整体感知能力又较为缺乏。那么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们要求兴趣小组的活动要做到经常化、持久化,根据需要灵活地开展活动。如兴趣组的专任负责教师定期举行海生物知识讲座,召集学生编制海生物知识专刊。学生研究标本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海生物能查到相关资料,有的则不常见,有特色,但难以找到相关资料。此时,教师就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用途,并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请教当地的老渔民,及时做好记录,回校后再进行讨论,整理归类。如此一来,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得到了磨练,思维水平也逐步提升。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将基础性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以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可以看出: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一系列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也正是学校长期坚守、积淀之下生成的特色办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