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推中欧合作跨大步 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影响力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李克强刚结束对德国的访问,双方签署总额超过18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德国总理默克尔用“极为密切的合作”形容两国互动。虽然由于价值观不同,德国媒体上也有“德中在许多问题上目标不同”“德中同床异梦”的嘟囔声,但透过两国领导人频繁穿梭于对方国家的身影以及德国领导人欢迎中国客人的真诚笑容,德国舆论断定,越来越近的德中关系也越来越经得起考验,德国已然成为中欧沟通的门户。“中欧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增长了230多倍,现在平均每天就有15亿美元的贸易往来。也就是说,在我演讲的这20分钟里,中欧之间达成了几千万美元的合作。”李克强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演讲时的这句话道出各方对中欧合作看好的底气。
“德国之声”以“中国总理在汉堡结束对德国的访问”为题说,李克强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对550名企业界领袖发表演讲。他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运行总体平稳,不会出现有人担心的“硬着陆”。法新社11日题为“李克强承诺中国将推进创新”的报道称,李克强周六表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进一步开放,发挥人民的创新才干。中国政府大幅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李克强说:“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
“汉堡峰会显示了中国对欧洲的重要性。” 德国《世界报》12日说,汉堡峰会已成为中欧经济界的大事。中国现在加快改革,这给德国企业,特别是环保等领域企业提供了机遇。中国也加快了对欧洲的投资,去年就有130家欧洲企业被中国收购。法新社称,汉堡有500家中资企业,每年德国对华贸易有一半通过汉堡完成,去年经汉堡到中国的发货量相当于270万个标准集装箱。德国新闻电视台称,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称赞中国过去30年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他同时呼吁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经济实力也意味着政治责任”。
中德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尤其是媒体盘点的重点。德新社11日称,德中政府磋商会后,两国签署新的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点是建立德中双边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签署30项经济协议,总额达181亿美元。《纽约时报》称,中德领导人签署的协议长达52页,详细列举了各个合作的领域。默克尔称赞与李克强的会晤及达成的协议是两国“加强合作关系的象征”。过去三年的政府磋商促使德中双边贸易稳步增长,2013年,德国向中国出口产品占其总出口量的6.1%,而2000年这个比例只有1.6%。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1400亿欧元。
德国全球新闻网12日说,德国目前只与9个国家建立了政府磋商机制,其中就包括中国,德国与美国并没有正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德中之间已经有60多个不同级别和主题的对话,政府磋商被双方视为意义最重大的机制,体现互信,有利于消除意见和利益分歧。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的话说:“数百名决策者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凸显中国对中德关系的重视。中国与西方沟通必然需要一个开放的门户,现在这个门户就是德国。”
德国媒体上也有一些刻意强调德中价值观不同的声音。“德国之声”10日一篇评论文章形容德中关系“同床异梦”,并称德中在一些核心问题上目标完全不同。《南德意志报》称,东亚天际划过的一道闪电也应该受到柏林的严肃对待。香港、邻国纠纷、异议人士受限等问题以及投资者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中国的密切合作中暗藏着许多风险因子。在许多冲突中,德国到一定时候总是需要选边站。
“李克强欧洲之旅努力将经贸转变为外交影响力”,香港《南华早报》以此为题称,分析人士表示,李克强访欧并出席亚欧首脑会议是在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背景下将中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外交影响力。观察家认为,李克强此访是推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部分。该战略旨在重振中国和欧亚大陆乃至更广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外交关系。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研究员赫尔斯科维奇表示,通过加强与邻国的经济整合,并在欧洲宣传中国的投资商机,中方不仅要努力获取商业利益,同时也在积极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弘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李克强这次欧洲之行主要遵循首脑会晤机制,不过这也说明中欧会晤机制比较完善且频繁,而且中欧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务实。欧洲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是不可或缺的。中欧关系不具有排他性,而是你的发展需要我,我的发展也需要你。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和平伙伴关系。邓小平曾经说过,只要欧洲和平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可见欧洲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至关重要。中欧多交流,对解决世界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也有很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