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中日关系紧张 一些人不了解日本文化也是诱因
多了解一些日本不是坏事
自日本单方面国有购钓鱼岛始,中日关系滑入冰点。加上近十年,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历史等原因,造成两国人民彼此之间的隔膜和不信任。解决当下紧张的中日关系,显然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决断。从百姓层面来看,增加两国民众的了解,对于缓和与改善两国的紧张关系,也大有裨益。
自中日1972年建交至21世纪初,中日两国基本保持着友好关系。2008年12月,中日韩还在日本的福冈签订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声明》说:“我们对三国在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往来、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扩大财金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感到满意”,而且“我们承诺,在上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三国合作”。 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当然是日本一方挑起的,但作为另一方,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朝的兴起也需要反思。其间,一些人对日本历史、文化以及日本的文明方式的不了解,也是诱因之一。
就拿中国人痛恨的“武士道”一词来说,它就需要我们加深了解。因为众所周知,自1894年的黄海之战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下,饱受欺凌和杀戮,“武士道”如幽灵噩梦般缠绕着中国人。可以说,“武士道”一度成了日本侵略者嗜血成性的代名词。但是,在110多年前新渡户稻造所著的《武士道》一书里却写道,“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并不是保存在我国历史的植物标本集里面的已干枯了古代美德的标本。它现在仍然是我们中间的力量与美的活生生的对象。”
可见,“武士道”一词在中国词典里是日本人“罪衍”的标识,在日本词典里则是美德的化身。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渊源有三:一是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一是孔孟之道,一是日本自身发展起来的神道。而在这三者中,孔孟之道是“武士道”的主要渊源。也就是说,“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那么,对于“武士道”,中国人的理解为什么与日本人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因当然不在中国,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两次战争,改变了亚洲的政治和地缘格局且影响深远。一次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一次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两次都在中国领海和领土上进行,而两次争都以日本大胜为结局,这让日本发现自己成了世界大国,同时也让其在20纪上半叶变得骄横和肆无忌惮。其后,1931年9月18日,入侵东三省;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入侵中国的战争;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在军国主义的旗帜和“武士道”精神下越走越远,穷兵黩武,侵略扩张,背离人类的和平。本来和平宪法让日本在战后高速发展了60年,但当历史步入21世纪后,2003年日本国会却通过了“有事三法案”——《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改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改案》,2013年12月国会通过新《自卫队法》和新《防卫计划大纲》修改“和平宪法”,走向军国主义。这些,显然与新渡户稻造110多年前赞美的“武士道”精神,完全没有了关系。
除此之外,日本为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所“培养”的人才,日本近现代的文学艺术对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本当代文学艺术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日本的科技与现代管理方式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等,都需要我们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透彻地分析和评判中日关系。
多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不是媚日,而是为了增加对日本的了解。多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不是放下原则,而是在对日事务里多一些理性。重要的是: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从国民层面来说,极积修复两国民众的关系,对于中日两国,对于亚太地区,以至对于世界来说,都应是和平的福音。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