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现状:名额太少 影响工作积极性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设置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等。这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近三十年来,首次对这项与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进行的全面改革。这项改革能否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又会将产生什么影响?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现状
现行职称制度中存在的评聘不同步、晋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使中小学教师们怨声载道。今年44岁的周莉是浙江省永康市某中学英语老师,连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她2009年就开始参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结果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据了解,由于“僧多粥少”,有关方面在实际评选中,把“教坛新秀”等综合荣誉等原本不是参评中学高级的资格条件,当做优先上报和评定的关键依据。
周莉说:“名额实在太少,学校里面有的时候是一个或者两个,甚至是没有都有可能的。因为我们这边高级的名额已经满了,岗位已经满了,所以我们这种稍微中青年的这一块就轮不到了。”
城市学校的老师有名额的烦恼,对一些偏远的优秀中小学老师来说,存在着更现实的困难,一些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往往到退休也没有机会晋级职称,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50多岁的李书俊是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中学的一名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今年年初,他来到无梁镇龙门小学任职,学校里除了李书俊外,没有一个中高级职称,龙门小学的校长在学校干了一辈子,还是一个小学高级职称。李书俊说,虽然早在2012年,河南省就已经安排部署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中高级职称来说,因为指标要按照结构比例来分,龙门小学属于山区小学,加上今年新进的两名老师一共8个人,根本没有机会得到指标。
李书俊认为一些硬性要求对于他们这些农村教师来说很难实现:“农村和城市老师比,首先他们拥有很先进的教学资源,他们获得证书太便利了,他们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你像现在想拿一个优质课证书或者公开课证书,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必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像农村连网络都没有,咋才能达到要求?”
王丽云是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某小学的语文教师,任教23年的她在2013年的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自己的辛苦工作终于被认定了,这让担任了20多年班主任的她十分欣慰。然而评是评上了,却碍于种种原因,两年来都只是空有头衔,工资一直挂不上钩。不光是小学教师,邢台市某县一位中学教师也有类似的经历。韩文清老师是一名50多岁的老教师,从教已经31年,2011年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她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然而由于缺少指标,直到现在工资没有挂钩。
评聘不同步、晋级考核方式不科学,使得中小学教师们怨声载道,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能够解决这样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首次改革
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人社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设置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预计将在2017年左右实现常态化评审,实现新制度入轨
《意见》的出台打破了曾经设立的天花板,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江苏泰州中学党委副书记殷荣安说:“一般中学教师大概在35到40岁之间,就能够拿到‘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到顶以后,就没有新的追求了。设立了正高级职称以后,解决了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问题。“
在职称评定标准方面,《意见》明确,要改变从前片面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重视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成绩。建立以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表示:“其实很多情况下,老师即使发表了一些论文,并不代表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甚至是学生和家长的爱戴程度都同步提高,不是这样的。”
另外,以往有不少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受限于物质条件,往往难以达到职称评定中对论文、外语水平甚至计算机等级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在职称评定上,各省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要把鼓励教师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推动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作为重要目标。对于在乡村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乡村教师评聘职务职称,不做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此外,各省要增强乡村薄弱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
初见成效的改革试点
对于此次出台的新的教师职称制度,襄阳中小学教师并不陌生。早在2012年,襄阳作为湖北“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已开始推行中小学教师评副高、正高职称的工作。截至目前,襄阳市共有464名小学教师被评为副高职称,而全省小学教师中,只有两名教师被评为正高职称。由此可见,小学教师要想由副高职称晋升为正高职称,并不那么容易。
采访中,部分小学教师坦言,现行的“评聘分开”的职称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职称的晋级。很多教师只是享受着名义上的“副高职称”,但物质上并没有得到实惠。小学教师王立洪表示:“目前评聘分开,如果没有聘上,实际上这个待遇各个方面都没有兑现,那只是‘画着一个很好看的画’,只能欣赏。”
记者从青岛市教育局了解到,职称改革以来,全市有11人通过正高级教师评审,成为中小学里的“教授”级教师,还有388名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获得高级教师职称。太平路小学副校长商德远告诉记者,从目前整个职称评审过程来看,小学分配到的名额偏少,会造成不少老师符合条件,但只能排队等。
商校长建议,适当增加小学老师职称名额,让更多的老师享有晋升机会。由于历史及客观等原因,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师资、待遇水平与城镇教师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职称晋升也同样如此。
安徽淮上区吴小街镇后场小学刘彬老师告诉记者,当他得知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消息后,就一直在微信群里发消息,他说他的职称评定以后是可望可及了,刘彬说:“讲实话,当时我听到制度改革以后,挺激动的,为什么呢就是我等的时间太长,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没想到还能评到副高甚至正高,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