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将在泉州举办

11.06.2014  13:34

  今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本月16日至19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将在泉州举办。中阿双方主要城市负责人、中阿友协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将出席活动。

  活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阿拉伯城市组织主办,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及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论坛将以“丝路起点、合作新篇”为主题,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阿城市间经贸及投资合作前景、确立论坛定期召开机制及下届承办城市等议题进行讨论。

  会议期间,泉州市政府将在会场内布置相关的图片展,展示泉州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往来。

  历史钩沉:从阿拉伯到刺桐城

  泉州对外交流史中,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泉州和阿拉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代?海都记者昨日邀请泉州海交馆相关专家,为您讲述泉州和阿拉伯之间“那些年的故事”。

  专家说,宋代以前的文字记录较少,但不乏历史遗存,较为人知的便是伊斯兰圣墓。交流最多的时期始于宋元,当时泉州是一个很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阿拉伯人居住人数最多的城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泉州在与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经贸交流等方面更加深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初唐:东郊“灵山圣墓”葬着两位“默德那国人

  初唐时期,穆斯林已到中国传教,涉足广州、扬州、泉州等地。何乔远《闽书》记载,泉州东郊的“灵山圣墓”是两位“默德那国人”的葬地,他们是当地回族人的祖先。

  穆罕默德的门徒中有4位大贤人,早在唐朝武德年间即来到中国传教,其中2位落脚泉州,死后葬于灵山。相传自从两人葬在这里后,山上夜里放光,乡人很惊异,以为是神灵显应,称之为“圣墓”,意即“西方圣人之墓”。

  目前,灵山圣墓已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宋代:“蕃商”聚“蕃坊”,“蕃客”有“蕃学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我国海上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同时也是中阿交往的重要窗口,大批阿拉伯、波斯商人定居泉州,形成著名的“蕃坊”。

  随着“蕃商”越来越多,为加强对“蕃商”的管理,宋代官府当时设置“蕃长”1人,负责管理“蕃坊公事”,尤其是要“招邀蕃商入贡”。

  为满足海外“蕃客”子弟入学的需要,泉州等地还开设了外国子弟学校“蕃学”。许多“蕃客”与当地人嫁娶通婚。如今,泉州的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混血后裔。

  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得到充分尊重,在他们聚居的地方相继建造了清真寺。北宋年间,伊斯兰教徒在泉州涂门街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阿拉伯的奇花异木装扮了蟳埔女的发髻

  宋末元初,在泉州众多的阿拉伯、波斯人当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蒲寿庚的人。其先辈富甲一时,父亲蒲开宗迁居泉州后,他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此后,他还曾任泉州市舶司,蒲氏家族的制香业,至今还得以延续。永春达埔的制香业,就是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技艺。

  伊斯兰文化陈列馆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蟳埔社区的蚝壳厝前身与蒲寿庚兄长蒲寿晟的私人花园——云麓花园联系密切,蒲家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种奇花异木,为蟳埔女供应鲜花做簪戴。元末明初,泉州掀起反蒲运动,蒲寿庚后裔恐被株连,故改姓为卜,因蒲与卜音相近的缘故。

  甚至有人这样假设:蟳埔女爱戴花的习惯,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其实就是当年“云麓花园”的主人,只不过云麓人因卜字与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而蟳埔人则因黄字与蒲字形近而改姓黄呢?

  明清:德化生产的不少瓷器都有“清真言

  明清时期,因“禁海”等元素,对外贸易逐渐衰弱。但因为不少阿拉伯人在泉州“生根开花”,仍有不少阿拉伯元素丰富了泉州文化。

  “在清代早中期,德化生产的不少瓷器,都有阿拉伯文字。”泉州工艺美院副教授张南章介绍,这些德化瓷器上,很多有“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惟一的使者”,宗教色彩浓,这些瓷器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北非、中东的伊斯兰国家。

  清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几次重兴,均由来官泉州的穆斯林捐资协助。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提标陈美等,重兴通淮街清净寺,重修灵山圣墓。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礼拜教规。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并倡导教务。

  现代:中国唯一阿拉伯文化的专题馆设在泉州

  改革开放后,中国陆续恢复了与阿拉伯的经贸往来。2008年,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在泉州海交馆正式开馆,内设“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的专题馆,成了全国各种博物馆展馆中,唯一的关于阿拉伯文化的专题馆。

  事实上,现代泉州人的生活中,仍有不少阿拉伯、波斯等文化的印记。前文提到的蟳埔女头戴鲜花,就是见证之一。另载,闽南女性习惯在头上包扎围巾,也是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中传承而来的。

  泉州如今仍有阿拉伯后裔分布的乡村、家族。如晋江陈埭镇的丁氏家族、台商区百崎乡等。现有海交馆内收藏的那一批阿拉伯穆斯林的墓葬石刻,也是较为重要的历史遗存。

  阿拉伯国家中是否也有泉州元素?

  《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是最好的诠释。伊本·白图泰是摩洛哥大旅行家,他于1346年6月抵达泉州,同年离开泉州回国。他在游记中赞美了泉州的自然风光,还记述了当时泉州人生产的中国瓷器无比精美,由泉州刺桐港“转运出口到印度诸国,以达吾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德化陶瓷仍有相当一部分都销往了阿拉伯国家。

  比如,阿拉伯国家阿曼东北部的一个城市苏哈尔,则与泉州非常相似。苏哈尔也是个港口城市,临近城市的大道矗立着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上面画着的帆船、城堡等这个城市的特征物。在那里,可以找到宋元时期的泉州瓷器,可见当时泉州的商贸之路已经延伸到那里。

  阿拉伯国家来宾对瓷器产生浓厚兴趣

  特写:小县城里的“陶瓷外交

  阿拉伯11国23名官员在德化集中培训,学习陶瓷技术与文化

  结束了三天学习后,来自摩洛哥的瑞查(Rachid音译),拉住泉州工艺美院院长钟发亮的手,激动地说:“我还要再来,带上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看一看真正的中国瓷器!

  瑞查是摩洛哥财政部主管,也是2014年阿拉伯国家外向型经济研修班的学员之一。6月8日到10日,研修班来自阿拉伯11个国的23名官员,黎巴嫩、苏丹、也门、伊拉克、约旦、埃及、吉布提、科摩罗、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突尼斯,集中在泉州工艺美院学习陶瓷技术与文化。

  “我从小喜欢中国的瓷器。但是,来之前我还不知道,德化这样一个小县城,陶瓷的制作技术竟然如此发达!”来自约旦工贸部的哈森(Hasan音译),在参观完一些陶瓷厂之后,对着泉州工艺美院展览室的瓷器,赞不绝口。哈森告诉海都记者,在约旦国内,也有瓷器交易市场,但普通人家接触得少,高端精美的瓷器并不多见,“都是进口的,价格比较贵”。

  离开泉州工艺美院前,23名学员都做了一件事情:在一个陶瓷大盘子上作画,烧制之后留作纪念。“这么大的盘子,在我们那里是非常珍贵的,只有招待贵客的时候,才拿出来用。”苏丹银行家萨里曼(Sulieman音译)说。来自突尼斯贸易和手工业部的阿斯玛(Asma音译),拿着盘子对着镜头反复拍,“平时见到的瓷器都很小件,欧洲或美国商人在销售,价格很贵!

  “未来10年,对中阿双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共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福建省外经贸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甘耀坤说,这次商务部的援外培训项目,选择落地德化,原因很简单,瓷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德化的民窑瓷器,更多流向世界各地,其中就包括阿拉伯国家。瓷器,或将再次开启一段中阿交往史。

  新闻链接

  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5日在京开幕

  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徐锡思 谢明飞 吕波 见习记者 苏桐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