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关注中国流浪者:白天捡垃圾把麦当劳当家

09.01.2016  21:27

  美媒关注中国"麦难民":白天捡垃圾 把麦当劳当""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美媒称,他被清晨来打扫的工作人员的喊声惊醒。“穿上鞋子!”她喊道。“穿上你的鞋子!”她拉动椅子,发出嘎嘎的声音。“这里不是你家!起来!”丁新风(音)睁开眼睛。天还没亮,但在这家位于北京市中心的24小时营业麦当劳餐厅里,十多个无家可归的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日常生活。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4日报道称,丁新风抬起头,面前露出一片食物残渣,桌子上有装饰性的广告词,其中一条用英文写道,“每天早上醒来都心怀期待,想着有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丁新风不懂英文,但他说他喜欢这张桌子,在麦当劳店里这个安静的角落,他感到温暖。过去几年,他一直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每个夜晚,在东亚地区的北京、香港和东京等大城市,都有一个被忽视的人群——不被收容机构接纳,被家人看不起,时运不济——转向一个标志性美国企业,寻求一个温暖、干燥的夜宿之地。

  白天的时候,人们在麦当劳餐厅会举办生日派对和读书会活动。到了晚上,地板最后一次被拖干净,流行音乐停止播放之后,这里就变成这些落魄之人的避难所,他们拿起客人吃剩的汉堡和已经不新鲜的薯条吃起来,然后在带软垫的餐位中间抢占自己喜欢的睡觉地点。

  他们常被称为“麦难民”,天一亮就消失。有些还会先拿塑料叉子梳理一下头发,然后再悄悄走出去,消失在人海中。

  11月里一个寒冷的清晨,外面狂风呼啸,丁新风经常夜宿的麦当劳店里坐满了人,有学龄儿童和卖红薯的,还有下棋的退休老人和眼睛发红的巡逻人员。他开始在餐厅里四处乞讨。

  “我家从明朝开始就以乞讨为生,”他说。“到我这是第19代。我死了以后,中国就没有真正的乞丐了。

  一名男子给了他一份报纸。一名女子给了他5角钱。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孩递给他一份薯条。

  丁新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开报纸,开始研究彩票号码,想找出其中的规律。

  尽管其他餐厅会把流浪者赶出去,但麦当劳基本上对丁新风这样的流浪人员持接纳态度。自麦当劳在亚洲地区推出更多24小时门店之后,流浪人员纷纷云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2200家餐厅有一多半都是24小时营业。

  麦当劳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努力在这里打造一种社区形象,它建造明亮、时尚的餐厅,调整菜单,以适应当地的口味。除了标准的汉堡和薯条,北京各个店面还提供香芋派、豆浆和油条。很多麦当劳餐厅都变成了社区机构,代表着某种地位和洁净标准,是人们展开学习小组活动、商业会晤和闲谈常去的地方。

  “麦当劳欢迎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来我的餐厅,”麦当劳中国公司发言人雷吉娜·许说。

  除了每天寻找食物,进行必要但有损尊严的乞讨活动,这些在麦当劳过夜的人还要面对那些认为他们懒惰、不可靠的看法。

  餐厅工作人员有时会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厌恶。

  “他们可以找到工作。他们就是太懒,不愿意找,”北京一家麦当劳餐厅的员工陈女士说。“他们身上有味,导致我们流失顾客。”陈女士没有获得接受记者采访的授权,只愿提供姓氏。

  56岁的张维(音)是一名蔬菜摊贩,她的牙齿已经脱落。她表示,她渴望过上正常生活,但遭到家人的排斥。

  “能在自己家做饭吃饭该多好啊,”她说。“可以自己做饺子和馒头,在自己的床上睡觉。如果你没钱,几乎睡不了觉。

  丁新风在麦当劳餐厅被视作惹人讨厌的人。他习惯大声说话,骂骂咧咧地谈论社会问题,称政府工作人员腐败,西装革履的人都很贪婪。

  但他确实在工作。大多时候,他会在早上八点离开麦当劳餐厅,到偏僻巷子的垃圾箱和垃圾桶里翻找废弃的铜和钢,然后再以每斤8角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个朋友。晚饭时间,他会回到麦当劳,等着吃顾客剩下的薯条和奶昔。

  “这就是我的工作,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他说。“我没有别的出路。

  “我赤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赤裸地离开,”他说。“死的时候,没什么能带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