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大救援”挽救更多生命

06.08.2014  19:38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 姚远 马晓澄 易凌)对于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勇而言,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声与手机里微信微博的提示音,都如同地震灾区顽强的心跳声。

张勇和这个志愿者团队的100多名队员正在云南地震灾区展开搜救,令他吃惊的是,进入灾区后,不断有灾民通过微博和微信向他们发出求救信息。

在地震重灾区,信号太差打不了电话,但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保持联络,一些灾民告诉我们当地的灾情和需求,我们则会教授他们一些紧急处置的措施。昨天,我们还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困在高速公路上的200多人。”他说。

8月3日16时34分,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目前已造成589人死亡。

鲁甸地震刚刚发生,国家就启动了应急反应机制。地震40分钟后,震中的4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已就地展开救援,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更多的部队也立即出发赶来。5日凌晨,来自全国多地的近万名官兵已抵达重灾区。

3日晚,习近平对云南地震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投入抗震救灾。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震中,现场指挥部署抗震工作。

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从交通运输到气象、从民政到医疗,在统一指挥下,各部门迅速反应起来。民政部和云南省民政厅已向灾区调拨帐篷合计6万多顶、棉被近4万床;电信部门努力保障通讯畅通,电力部门抢修供电设施,铁道、民航部门保障救灾物资人员运输……

在震中龙头山镇翠屏村,记者看到,官兵不仅投入挖掘救人、运送伤员的工作,还帮助发放食物、为无家可归的村民平整土地搭建帐篷。

在各方努力下,救援力量已救出200余人、转移伤员近500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万余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表示,中国的应急体系在资源调配上十分高效。“我们的优势在于灾害发生时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全国资源。

王宏伟说,这一体系近年来得到不断优化和改善,最大变化在于更加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而此次云南地震也展现出科学有序的救援手段,政府的信息发布也更及时透明。

但王宏伟也认为,就社会动员而言,中国“政府动员社会”的模式缺乏对基层自救和互救的重视,救灾资源往往流向上级政府,而基层乡村则常常缺乏最基本的应急装备。

如今,许多民间团体正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缺口,它们希望凭借对灾民需求的了解和更多样的救援方式为政府提供协助。

郝南是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说:“我们这些民间组织的目标就是协助配合政府,关注政府顾及不到的一些方面。”他们通过网络搜集灾区信息,包括各地灾民的需求,核实后通过微信、QQ等形式发送给救援人员,从而引导宝贵的救灾物资和人力到达最需要的地方。

另一社会组织中国水安全计划,正在网上募集资金以采购净水设备。项目负责人陈丽莎说,他们将在黄金救援期过后进驻灾区,为灾民提供洁净水源。而他们选择的一些净水设备,如不需电力支撑的“救命水桶”,则是首次引入国内的灾难救援。

据了解,除了活跃在后方的民间组织,目前还有超过70个民间组织已抵达灾区,正参与搜救和协助物资的发放。

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表现曾令世界瞩目。当时,众多志愿者在网络号召下,自发前往灾区支援救援。

事实上,社会救援组织的壮大得益于不断提升的公共意识。人们期望,中国式大救援机制,不仅在灾难中能挽救更多生命,还将更多在日常发挥其示范和延伸效应。(参与采写:曹凯、戴盈、李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