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去世 IOC降半旗致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月4日下午3时50分,北京协和医院传出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原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资深体育工作者何振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岁。
何振梁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投身体育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两次参与北京申办奥运会,担任申奥陈述人。1981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4年后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又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他还曾担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表示,从今天起,国际奥委会位于瑞士洛桑的总部将为哀悼何振梁先生去世下半旗,并持续整整三天。
时光倒流到14年前,何振梁作出了申奥陈述。
何振梁: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何振梁以他流利的英语、儒雅的风度、优美的词句,博得满场喝彩,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北京。
这一年,何老72岁,他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何振梁的这段陈述更是成为中国体育的经典。
他是中国杰出的体育外交家,他参与了新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多次重大事件。他是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亲历了我国从申奥失败再到成功。
有人称他为“中国申奥之父”,北京申奥成功的功臣。但他自己更喜欢的称谓是“中国年龄最长的奥运志愿者”。何振梁的秘书梁芳说,何老上街,经常会被老百姓认出来,围上去。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体育事业的何振梁,最初对于组织安排他到国家体委工作,“很不情愿”。多年之后,何振梁用“阴差阳错”来形容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原因。
1929年12月,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抗战期间,他随家人到了上海,就读于在法租界比较有名的中法学校。1950年,21岁的何振梁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由于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党代会邀请了不少外国共产党的代表出席,毛泽东主席分别接见了各国党的代表团,凡是用法语交谈的都由振梁担任翻译,在一次翻译结束后毛主席问何振梁叫什么,还问何振梁的名字怎么写,何振回答说:“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听了高兴地说:“振作精神,很好。”
出席加拿大冬奥会期间,何振梁先生的孙子何烨炜曾经问过爷爷,你当过国际奥委会委员,总和外国人打交道,为什么不起一个中国名字?
何烨炜:在外国人面前自我介绍,一直坚持用中文名字。爷爷回答,我是中国人,他们记不住也得记住。
1955年,何振梁被当时主持体育工作的贺龙副总理亲自“点将”从二机部调入国家体委。这个消息让何振梁十分沮丧。他说:“当时我有一个很狭隘的观念:只有在工农生产的第一线才是为国家实实在在作贡献。尽管我不在生产第一线,但至少也是在工业部门。让我到一个只有蹦啊跳啊的部门,我的确不太愿意。那时我刚入党不久,讲服从组织命令,我不得不勉强地来到国家体委。”就这样,何振梁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60年代时,何振梁才三十出头一点,受到外交部和国家体委的看重,乔冠华向主管体育工作的贺龙说,外交部愿意用三个干部换何振梁,贺龙回应道:“就你们外交部需要人才?我们体委就不需要人才啦?”周总理在旁边听了笑了,默许了体委不必放人,从此何振梁便一直在体委工作。
历史的误会,最终演变成了美丽的意外。在国际奥委会,何振梁拥有出色的语言能力,又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被评价为罕见的、“不可以收买”的委员,也曾高票出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更是中国记者眼中为数不多亲近媒体,有“国际范儿”的中国体育官员。
作为申奥的元老人物,同事们尊敬他、爱戴他,称何振梁既是领导也是老师,更是自己的兄长。
政协体育组同事田麦久:他是在我们这里官职最高的,但是每次落座他都要请另外几个年纪比他大的老委员坐在上座,他坐边座。咱们一般的习惯他的年龄也不小,而且又是一个高官所以就请他坐在主席的位置然后大家围绕着坐下来,他不是这样的。
除了尊重长者之外,何振梁还始终与共事过的同事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何老曾经担任全国政协体育组组长,他和同事们的聚会一直坚持到去年。昔日助手田麦久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何振梁,脑海里浮现的依旧是他的随和与幽默。
田麦久:实际上他已经和以前比当然是不如他前面那样更好,但是他仍然是非常精神饱满的。而且他不但带来了小礼物不说,会上还讲了些笑话,他和大家在一起相处非常非常融洽。
2009年,何振梁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慢慢淡出视野。他的秘书梁芳说,他的心一直融化在中国的体育事业上,和奥运有关的所有信息都会让他兴奋不已。
梁芳:这一次冬奥会,听说我要从国际奥委会的冬奥会的火炬拿到,他就提前身体特别好,很高兴坐着轮椅出去转一圈举起了火炬让我们照相什么的,一提到奥运,一提到奥林匹克还有五环还有火炬这些他毕生经历的这些事业来说,何老是永远精神使不完的劲比所有的药都好使,所以这些小事,可能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何老这毕生对奥运的情怀和连接吧。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何振梁并没有太多的表达,但在谈起奥运会上哪些默默奉献的青少年和志愿者们,他却十分激动、眼眶泛起了泪光,何振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奥运志愿者。
何振梁:这不仅仅是对我国青少年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国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一种信心,何老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为中国的奥运事业留下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同时留下了对未来中国体育健儿和青少年的美好期许。
对于未来教育方面,何老认为应该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之中生根发芽。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何振梁这样评价自己的功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何振梁面对指责时,这样评价自己的品格。
何振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他的老家无锡,无锡“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馆长徐炜说,很多媒体和群众都自发来馆里缅怀,陈列馆今天会开设灵堂,供群众缅怀。
争议,误解,委屈都将被翻过。斯人已去,一切都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