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复测 “新起点”注重科学营救
中新网 北京8月28日电 连续37个小时的救援实战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28日顺利通过联合国能力分级测评复测,确认继续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
队内:夜间搜救最难 注重科学营救
在本次复测中担纲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一职的霍树峰,刚从云南鲁甸地震救援现场归来。他告诉记者,复测涉及8个项目,让他最感到压力的还是“夜间搜救”。
记者注意到“夜间搜救”不在少数,比如从10时至22时的“便民超市”项目,最后在夜幕中救出压在废墟之下的伤员。这一场景还要求“水平向侧穿透进入狭小空间,凿破450毫米的横梁”。
“夜间作业过程对指挥员的管理协调能力提出挑战。”霍树峰说,经过一年半的准备时间及两三次模拟复测,全队能够执行既定的营救方案,“将整个指挥口令贯穿每个考点”。
副总队长杨炯介绍,为达到较高的卫生防疫要求,来自武警总医院、承担医疗工作的队员从搭建基地开始就全面洗消,开展健康医疗巡诊。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三方面组成,分别是中国地震局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38集团军工兵团搜救队员、武警总医院医疗队员。在任务中从事协调联络的隋海波向 中新社 / 中新网 记者指出,三方平时“各司其职”,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默契。
隋海波还透露,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评估专家曾临时“客串”要求联合救援的美、澳方救援队,在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OCC)“出难题”。当然,中国国际救援队并未被“难倒”。
官方:队伍表现受好评 复测成为“新起点”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日内瓦办公室负责人拉希德·卡里科夫(Rashid Khalikov)称赞中国国际救援队“彰显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开展人道主义事业正是需要这种“勇于担当的队伍”,中国通过多年的培训、准备及实践,确保救援队达到国际高标准。
卡里科夫还谈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并没有自满,他们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搜救大家庭的各类活动”。事实上,顺利通过复测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即日前往四川成都,与美方联合举办亚太地区地震救援演练。
评估专家组组长Alan Toh在总结时指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指导手册》所设立的标准”。他说,尽管队伍也存在部分问题,但相信管理层会做出改善,“当我们再见面时,中国国家救援队会更加优秀”。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赶赴现场,冲锋在前,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建安说,队伍还在国际救援中“为祖国赢得荣誉”。
陈建安表示,希望中国国际救援队以此次分级测评复测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扬精神,坚持‘一专多能’,开展长时间、高难度搜索和营救能力,随时做好执行国内外晋级救援任务准备”。
专家:引入国际救援标准 推动基地培训
联合国国际城市搜救队能力分级测评始于2005年,目前全球已有39支救援队通过测评,其中26支救援队获重型救援队认定。地震救援方面专家表示,这套测评系统为全球搜救行动提供模式。
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基地正在成为一个“平台”。该基地培训部负责人卢杰告诉 中新社 / 中新网 记者,基地每月至少承担一两次培训,将国际标准逐渐引入国内,使全国70余支省级以上的救援队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中、外救援队通过该基地“互通有无”。Alan Toh透露,新加坡国际救援队曾在冬季来到此与中方合演,“我们在下雪时开展救援,积累了相关经验,这在新加坡可做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这处基地还曾出现在大银幕上——正是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唐山大地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