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助力远航

03.03.2017  20:02

  两年多前访德期间,李克强将一把6根铝合金条组成的橘红色的“鲁班锁”赠给默克尔。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位政坛“铁娘子”显然对这件神秘礼物爱不释手……在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看来,“鲁班锁”代表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而“德国制造”的精髓正是“工匠精神”。“中国制造”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弘扬“工匠精神”是核心要义之一。(人民网)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工匠精神”也成为了当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德国制造之所以在世界享誉盛名,与德国人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中国制造想要摆脱粗放生产的烙印,不仅要转变经营理念,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更要弘扬“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成为“精工制造”。

  弘扬“工匠精神”,要做强实体经济。前段时间,一则“努力工作,不如借钱买房”的消息引爆了微信朋友圈。房产投机的回报过高,不仅导致民众心理失衡,同时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不少实体企业开始“不务正业”,荒废生产,投身炒房。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也是“工匠精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做强实体经济。各级政府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宽松、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要多措并举,做强实体经济;企业自身要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精于运营管理,善于把握市场。

  弘扬“工匠精神”,要让匠人“面子足”。当被问到长大后最想从事的职业,80后的回答往往是“科学家”。而今,00后较为常见的答案却是“电影明星”。弘扬“工匠精神”必须注重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度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商贾之家能富却不能贵。同样的历史在西方也惊人相似,暴发户与贵族的社会地位天差地别。就现实来说,不少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写字楼里做“廉价文员”,也不愿意下到车间做“高薪工人”。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青年的就业观,杜绝眼高手低,打破千篇一律的就业模式;其次要增加工匠的合理收入,拓宽工匠的晋升渠道,完善工匠的福利保障制度,从而最终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要让匠人“腰包鼓”。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可见,人们骨子里对于“匠人”是尊重和认可的。一些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成为“匠人”,关键在于“匠人”的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衡。弘扬“工匠精神”关键要让工匠得实惠,有盼头,要切实提高匠人的实际收入。企业要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推行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鼓励技术创新,为想要勇攀高峰的工匠解决后顾之忧。

  “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民族气质,也是一个国家得以代代相传的优良基因。“匠人精神”绝非匠人独有,企业家同样要有“匠人精神”,要专注于搞活企业,深扎行业,追求卓越。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为了让工匠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也是为了让中国制造得以腾笼换鸟,向着高、精、尖迈进,最终在世界舞台博得一席之地。(浦城县委文明办 吴利武)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