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取得重大成效

21.10.2016  14:36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发布了《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对近年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成果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报告指出,中国创新生态环境近年不断改善,一是推进了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类别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三是对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管理体制取得长足进展;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金融支持创新的作用取得积极进展;五是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

  十年来,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从2005年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394亿美元,增长了近32倍。2015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中国的企业和研发机构,能够迅速灵活地将外来产品和创新本地化,并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采用成本领先战略,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人才方面,通过每年120万以上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人才储备。而政府层面,中国政府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实施了高科技企业扶持、人才引进政策,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对创新起到了鼓励和支持作用,并根据其自身情况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

  在赞赏中国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于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报告也给予了详细的阐释,报告认为,首先,是从吸收其它国家的知识、技术、和最佳实践,然后迅速将其本土化的“海绵式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因为尽管从短期看吸收和引进虽然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缩短研发周期,但从长期发展看,海绵式创新模式无法持续支撑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受历史影响,一些企业传统的创新机制亟待更新。同时,资源使用效率的不足,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中国虽然研发投入总量较大,但三方专利数量、合作发表论文数量、论文被引量等创新成果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而人才培养与市场衔接不足,地区性政策的不成熟和不平衡削弱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创新政策的作用,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报告建议,首先要积极营造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其次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最后还要推动形成开放创新格局。

  报告提出的建议和国内很多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要素驱动的传统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势在必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的特点是,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因此还要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看来,政府要从以往的“重扶持”转向“重环境”.他表示,过去政府采取特殊政策扶持某个行业的做法已经很难持续,在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下,政府尽可能不要去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因为行业变化很快,未来很难预测,最重要的还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而对于企业而言,制造业转型升级一要重视创新,二要做到精致,这就需要有工匠意识。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