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成效

17.09.2015  07:25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专家普遍对中国的法治前景感到乐观,认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让中国的国家治理迈向了新境界。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表示,近年来中国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成效。仅从司法方面来看,推出的新举措就有设立巡回法庭、清理执法考核指标以及推行司法公开等。这些举措让民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司法的公正性。   “中国花了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样,中国也在法治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欧洲议会前议员艾品克表示,虽然欧洲人在电视、网络上能够了解中国的迅速发展,但是如果不身临其境,就无法感受中国在经济、法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中国在外贸领域的法规正在日益完善,中欧之间出现贸易摩擦,双方也是通过法律渠道寻求解决。“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双方之间的贸易争端,但我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和民众越来越遵守法律,按照欧盟和中国的贸易法律规则办事,这也为双方之间的贸易节约了成本。”   艾品克说,欧洲在上世纪70年代也曾经历环境污染,目前中国也出现类似问题。中国正在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环境保护需要法律依据,也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正在依法治国领域取得进展,我也相信,中国经济还将长期稳定发展,我对中国的经济、法治前景很乐观。”   欧洲议会德瓦议员的助理兼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表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要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这主要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而到了十八大,中共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说明中共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强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发展。   盖琳认为,如果说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的伟大构想,它依靠改革开放,使中国30年来的经济发展发生奇迹般的变化,那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又一个壮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举措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使中国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推进制度反腐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员马亮表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依法治国的推动需要顶层设计和细致实施。   马亮认为,首先,只有坚强的政治意志,才能确保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特权对法律的僭越,最容易损害依法治国,因为这让人们产生侥幸心理,并滋生崇尚特权的不良心态。“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对薄熙来、周永康等一批高级官员的司法审判,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对所有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对公检法系统不良分子的肃清,也有利于净化执法环境。”   其次,建立巡回法庭制度和提升法官的专业化水准,维护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庄严性,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举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乃至规避“打招呼”“递条子”等人情关系对司法公正的干扰。   此外,依法治国的根基在于每一个公民自身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塑造法治意识,奠定法治基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许多人仍然抱有“搞关系”“走后门”的观念,希望“钻空子”,这些都是依法治国需要极力克服的陋习。   最后,一些有法却不依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同执法不严有关。一旦法律的威严地位树立,执法机构能够严格执法,就会逐渐形成有法必依的良好秩序。比如,酒驾入刑以后,酒驾行为大为减少,推动了代驾行业的发展,甚至扭转了社会饮酒风气。再比如,机动车给行人让路,在许多城市都无法做到,但是杭州和深圳却做得很好,这说明缺少汽车文明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执法是否严格。   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指出,中国政府目前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民众更多参与到对政府事务的监督中,同时政府从自身做起,简化各项不必要的审批程序,真正为中国人民以及赴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提供便利。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西印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任安迪·怀特菲尔德·奈特表示,目前中国政府重拳反腐,一系列贪腐高官落马,让他印象深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制度反腐是中国依法治国、严格执法的重要体现。   (本报记者陈效卫、张杰、王海林、王天乐)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