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走出去”难 莫言作品在美10年卖1万本

24.08.2014  20:51

【英美外语作品以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为主,中文作品是凤毛麟角;评论家对中文作品关注度低,读者有畏惧感。这些都是中国作家和作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因素。】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走出国门,很多中国作品在海外出版,这些作品在国外是否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近日,朱文、吴帆等拥有在美国出版作品经历的作家在广州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讲述他们在美国的出版经历。

中国作家难进美国市场

作为华语文学界较少能够双语写作的吴帆表示,当年她曾将作品寄给一些美国的版权代理商,希望能够出版,但得到的反馈是:书写的不错,但是太隐晦,并且希望结尾应该有个明确的结局,而不是开放式的。

吴帆不愿修改自己的书,也没有在美国找到代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托笔·伊迪,是以她的书先在澳大利亚和欧洲出版,获得好评后,才回到美国出版。“托笔·伊迪见我的第一句是:‘吴帆你住在美国,但是你知道,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美国市场是最难进入的。’中国作家对欧美市场非常看重,经常谈怎么走出去,这一点我自己有非常深的感受。”作品曾经被翻译为英文、法文等语言出版的作家朱文也介绍,多年前,中国作家中在美国最知名的是莫言,可是十年才卖了一万本。

吴帆说,对于一些自称“了解中国”的出版人或者编辑来说,“他们所谓的中国作品是类似于谭恩美这样在美国长大的不会中文的作家写的《喜福会》,这种充满了奇奇怪怪东西的作品,这种作品在西方被接受的程度很高,而且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正统。

吴帆说,有调查显示,在美国和英国,主要的翻译市场只占3%,而且是以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为主,中文作品是凤毛麟角。吴帆认为,这也跟西方的评论家没有中国文化基础,是以文学评论接不上有关,读者也存在畏惧感。

西方90%作家拥有版权代理人

朱文介绍说,自己的书最初通过托笔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的作品就始终由该出版社和固定的一位翻译经手,“他们不会一次性出版很多,但是会把你的书变成长销书,如果是做研究的、或是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任何时间都可以来买。”吴帆也告诉记者,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90%以上的作家拥有版权代理人,并且并非是针对某一本书的版权代理,而是代理该作家的全部作品的版权,甚至参与到作品创作的选题等事务中。作为作家和出版机构之间的桥梁,版权代理人的作用极大。这样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作家和作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因素之一。

朱文表示,“他们重视的是作家,不仅仅是作品,他们关心作家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作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