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保障步入法治化轨道
本报记者张璁 6月8日,我国发布《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介绍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当天,中国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秘书长柳华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我国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新进展? 柳华文:近年来,中国人权事业呈现出依法推进、全面推进和渐进推进的重要特征。值得指出的是,法治与人权事业相互促进,并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当前,“法治中国”已成为观察中国的关键词。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新发布的人权白皮书所讲,“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人性尊严的捍卫、基本人权的落实”,可谓掷地有声。 另一个突出进展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反腐败与人权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改进作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赢得全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中国反腐进程不断走向深入,走向制度化、法治化,为人权保障创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 记者:结合中国国情,请您谈谈人权保障的特点。当前人权保障的重点和优先是什么? 柳华文:中国人权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的人权发展道路。在这条人权发展道路上,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人权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人权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把保障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同时,强调与时俱进,努力在新的更高层次上诠释和促进生存权、发展权。在此背景下,人权更好地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人权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014年,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民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促进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体现在使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扎实推进等诸多方面,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公正审判权的保障得到加强,少数民族权利、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利、残疾人权利继续获得重视。 在今年的白皮书中,环境权利继续处于突出强调的位置,被单列一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有许多新的举措。比如,国家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强化了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任,明确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 记者:如何看待一些西方国家或组织对中国人权保障情况的批评? 柳华文:“条条道路通罗马”,人权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实现人权的道路却绝非单一。人权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由来已久,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这种情况也时常在国际场合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几十年来将人权政治化,开展人权外交,时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品头论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现在已经注意到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但是在国际社会活跃的人权非政府组织多是来自西方国家,或以西方国家的人权观为背景,致使国际舞台上的代表性严重失衡,话语权常被滥用。 中国主张各国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对于西方国家或者非政府组织等进行的人权抹黑,中国令世人瞩目的人权成就是最为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