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亚合作桥梁 打造气象命运共同体

15.06.2018  23:55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淑乔 通讯员吴烨 李志宏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繁荣,对上合组织各方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关键意义。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完善气象科技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区域防灾减灾水平以及交通物流、能源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中国将架起多方合作的“气象桥梁”,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防灾减灾力量。

   凝聚共识 拓展区域气象合作领域

  2015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象部门的代表共同签署《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以下简称《乌鲁木齐倡议》),提出了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研究、机制建设三大合作领域。

  为促进相关科学研究,中国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成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组建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自2015年起,中国已连续举办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中亚区域气候灾害监测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人才培训交流也是提升业务科技能力的重要举措。多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世界气象组织(以下简称“WMO”)南京(北京)区域培训中心,持续开设了气象预报、卫星应用等国际培训课程。2017年,中国共举办了19个国际培训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385位国际学员参加了培训。

  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发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目前已经落户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还向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并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提供数据产品,其中包括6种集合预报产品和16种全球确定性预报产品。

   合作共赢 大气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为了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气象局把加快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作为重中之重。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中亚天气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发,聚焦中亚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做强树木年轮气候研究,发展区域数值预报技术。目前完成了伊塞克湖地区降水量、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降水量等气候重建等,并在中亚低涡概念模型,南亚季风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印度洋增暖对中亚降水的影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我国气象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近年来,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科研人员瞄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的需求,重点开展了树木年轮气候重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气象局切实履行作为世界气象中心的责任,为全球和区域提供服务。针对中亚地区,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中、英、俄三种语言的中亚气象网站,发布中亚地区的卫星监测产品和气象预报产品,并提供交流平台。目前,中、俄文版已上线使用。

   展望未来 打造气象命运共同体

  201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旨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象合作,提升沿线国家的气象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打造气象命运共同体。

  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加强与WMO的合作,依托中国承办的WMO全球或区域中心,完善由国际、区域、双边相互补充的合作平台,推进务实气象合作。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就气象观测能力提升、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的应用、中亚灾害性天气预报、中亚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中亚大气科学研究和气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弘扬“上海精神”,与中亚国家携手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乌鲁木齐倡议》落地生根,提升区域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将服务上合组织各方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 李一鹏 卢健报道 “中气象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门户网站上线
   中国气象报记者黄彬 段昊书 通讯员周庆亮报道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