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气象局局长:今年建10个顶级气象观测站

09.03.2015  11:28

  感知风云变幻,传递阴晴冷暖。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如何做好对于风云变幻、阴晴冷暖等这些天气情况的准确预测和精细传播,是市民能否切实享受气象服务的关键。

  对此,厦门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日前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去年厦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接近九成,今年还将通过进一步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在气象服务惠及民生、趋利避害等方面下功夫,让市民随时能够准确地得知天气的阴晴冷暖。

  建风廓线雷达,提升预报准确率

  不少市民常常会调侃天气预报不准。其实,在这方面厦门已经下了不少功夫。

  潘敖大告诉导报记者,去年厦门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接近九成,整体预报水平处在全省的前列。雨量的预报,市气象部门不断通过跟踪预报、订正预报等方式,实时更新气象信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本上能够做到准确预报”。

  潘敖大表示,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其实更大的因素在于硬件设施。对此,今年厦门将进一步通过气象现代化建设,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其中,今年厦门将至少建起10个标准化气象观测站。潘敖大透露,虽然目前厦门拥有100多个气象观测站,但是由于存在一些早期建设站点建站不规范的现象,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较性不强。“而今年要新建起的这10个以上的气象观测站,将会采用最先进的探测手段和设备,进行标准化建设,让我们获得更加标准的数据。

  今年厦门还将建起风廓线雷达。“这类雷达可以每六分钟就实现对高空探测的一组数据,也就是说每天会产生240次的大气探测数据。”潘敖大说,相比目前的每天2次探测,风廓线雷达可以更加密切地关注大气变化,由此产生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会更高。

  同时,潘敖大透露,今年或将启动厦漳泉区域气象中心的项目建设,也就是说未来将会协同漳州和泉州,形成统一的观测网,并进一步优化现有设备,实现大区域的天气观测。

  公共事件预警信息 将统一平台发布

  在厦门,台风、暴雨灾害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小。潘敖大说,如何将这类信息快速传递到城市的社区、居民层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潘敖大透露,今年将会启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建设,推进多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与发布,并力争于2016年建成。

  据透露,这一中心建成后有可能依托厦门市气象台相关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各种手段,以及现有的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终端,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及时发布到市民层面。“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出现多个部门重复建设平台,重复发布信息等情况发生,市民获得信息渠道也会更统一。

  此外从去年开始,湖里区的五个街道52个社区已经全部布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终端,今年类似这样的气象服务终端会进一步在全市推广,将会促进建设网格化预报的手段进行精细化预报。

  潘敖大透露,在精细化预报不断成熟以后,市民只需要通过相关软件,在地图上移动至想要了解的地点,就可以随时了解到这一区域的时刻天气情况。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也会第一时间传递到市民手中。

  雾霾天数增加 或和风速有关

  在去年,厦门的雾霾日数创下了气象历史纪录。导报记者了解到,去年厦门霾日总数超过了110天,约为常年数值的5.7倍,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潘敖大告诉导报记者,环保部门有关空气质量采集的是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数据,对外发布的是一天的平均数值。而气象部门除了监测大气成分数据,同时观测与大气污染相关的雾霾天气现象,并且只要一天中出现了雾或霾天气现象,就算是一个雾或霾日了,“这是一个表象和平均值的概念,也是两个部门对于空气质量出现污染日数与出现雾霾天气日数不一致的原因”。

  不过,在潘敖大看来,厦门的空气其实已经很不错。“虽然去年霾日不少,但是有时候只是出现一小段时间,一旦霾散去空气质量都还不错。”潘敖大说,今年厦门还将进一步加强对雾霾天气分析研究,让市民可以通过预报有选择性地错开雾霾大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潘敖大透露,除了大气中污染物排放的因素外,去年霾日增多,与气象条件也十分关联,不仅与去年降雨日数偏少有关,而且与去年的平均风速偏小有关。潘敖大告诉导报记者,去年的平均风速为2.4米/秒,这比常年的3.0米/秒的平均数值少了不少。“可别小看这0.6米/秒的差量,因为这是平均数值,这就意味着去年厦门的风速总体小很多。

  风速小,也导致了雾霾积累在城市上空不易散去,近年来厦门的年平均风速总体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潘敖大透露,虽然目前暂未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系统的调研,但是不能排除是因为城市高楼建设而造成的影响,下一步将会进一步进行调研。(海峡导报记者 林泓 常海军 通讯员 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