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闽南人可能9个拒捐器官 捐赠者多为外来者

26.10.2015  12:47

  “爸爸不行了,我愿意把他的器官全部捐献出去。

  本月17日晚上9点多,在厦门市第二医院手术室外,从贵州来厦打工的小穆,红着眼睛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手术室内,他51岁的父亲穆玉强,因哮喘病发作抢救无效,再也没能醒来。

  但穆玉强捐赠的肝、肾,将让3名与死神抗争的重症患者重获生存希望;他捐出的一对眼角膜,也将让2名患者重见光明。这天,他成了厦门2015年第三例人体器官捐献者,也完成了自己涅槃般的“生命延续”。

  故事1

  一个淳朴善念 捐器官义助5人获新生

  因为弥足珍贵,被捐献的器官一直被誉为“生命的礼物”。而搭起死亡的悲痛和新生的喜悦之间桥梁的,是一个家庭的无私善念义举。

  小穆与妻子在厦打工,一家四口虽不富裕,但其乐融融。今年8月,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父亲看我们又打工又带小孩挺辛苦,说要来帮忙带孩子。”小穆说,父亲从小就有哮喘病,近几年病情日渐加重,时不时便会犯病,他们一直都劝父亲在老家保养身体。但今年9月初,父亲还是来了,不仅帮忙带小孩,还会去附近工厂打零工,说要存钱给孙子们读书。

  10月15日白天,穆玉强到一处工地帮忙搭脚手架,当晚10点多在家突发哮喘晕倒。虽经120紧急送医,却丧失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父亲临终前,此前未接触过器官捐献的小穆和家人,经慎重考虑,决定捐出父亲的器官。“我们希望父亲的器官,能够帮助到其他病人延续生命。”小穆说,父亲生前一向乐于助人,他相信,如果父亲知道自己能帮到5个人,也会感到开心的。

  故事2

  一种无奈煎熬 不怕花钱就怕苦等器官

  据厦门市红十字会数据显示,2014年度整个厦门地区完成器官捐赠登记共153人;2015年度,截至昨日登记123人;从2007年至今,总共捐献成功为13例。但这相比于庞大的器官需求,仍显得杯水车薪。

  据介绍,厦门30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仅1人能如愿得到移植。每天,他们忍受着病痛折磨,也焦急地等待着匹配的器官。“每天,都觉得像有把刀在割我的肝一样,痛得想死。”潘福躺在病床上,用手按着自己的肋部,肝硬化已经折磨了他两年。“我都不知道我弟媳是怎么扛过来的。她和我说,给老潘治病多少钱都舍得花,就是每天等着有没有合适肝源,这精神折磨她受不了。我眼看她的头发都白了。”潘福的表姐说,在厦门,能做肝移植的医院有两家,他们都排了队;但医生也说,如果能在一年内找到匹配的肝源,那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调查1

  生命接力“掉棒” 闽南10人中可能9个拒捐

  就在潘福苦等肝源的这段时间里,中山医院的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岗山,也在为器官的事犯愁、奔波。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潜在捐献者多来自急诊、ICU。但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潜在捐献者,家属常因变故承受不小打击,加上闽南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影响,根本无心了解器官捐献。”李岗山坦言,10个潜在捐赠者中,有9个都可能以各种理由拒绝捐赠,“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人家,工作很难做通”。

  但几年前,李岗山遇到的一个患者却让他至今记得。那是兄弟俩,两人都是水手,身体看上去挺壮实,却双双患上肝癌。哥哥在治疗8个月后先离世了,弟弟的病情也进一步恶化。“当时,这个患者联系我说等他去世后,打算把身体、器官都捐了。他说,病了这么久,生死都看淡了,能帮到别人,就当是自己还活着。”患者的妻子和姐姐开始难以接受,但在患者的一再坚持下,最后流着泪同意了。

  李岗山说,其实这个患者是想将身体和器官全部捐出,但因癌症患者的大器官已受到损伤无法使用,最后按照他的遗愿,将角膜和身体分别捐出。

  调查2

  引人深思的现象 捐赠者多为外来务工者

  导报记者翻阅近年来在厦捐献成功的案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捐赠器官的,许多是在厦的外来务工者。

  2014年6月,江西赣州的汪煌圣成功捐献肝、肾和眼角膜,成为厦门去年首位器官捐献者。同年7月,四川的廖六军捐献肝、肾、眼角膜和遗体。

  2015年6月,四川的李先生因突发脑溢血经多方抢救无效去世,捐献了心脏、肝、肾,成为今年厦门首位器官捐献者。8月17日,今年第二例器官捐献者、四川的郭益双捐献了肝、肾和眼角膜。10月17日,今年第三例器官捐献者穆玉强,来自贵州。

  这一现象,也得到厦门市红十字会和医院方面的证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贫穷富有是没有关系的。往往完成这种高尚奉献的,不是富豪家庭、不是高知人士,大多数是这种贫苦、平凡的人。”其中种种,不得不引人深思。

  对话

  公众对器官捐献有哪些误解偏见

  在面对看似神秘的器官捐献时,公众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与偏见。为此,导报记者也采访了厦门市红十字会进行相关解析。

  导报记者:有人担心在签同意捐赠书后,医院会不会就停止治疗?

  红十字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捐献者脑死亡、心死亡,进入一种不可逆的死亡过程时,人体器官捐献程序才会正式启动。而且这个临床判定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是一组人来共同判断后,还有相关人签字同意,才可摘取器官。

  导报记者:为什么有些人自愿捐献,最后却没成功?

  红十字会:并非所有有意愿的捐献者都适合,器官捐赠对器官质量要求比较严苛,除了器官老化、失去活力外,如果志愿者罹患如癌症或传染类疾病,器官就不符合移植要求。捐献者年龄也会对捐献产生影响。儿童最好大于3个月、重5公斤以上,成人最好小于55岁。

  导报记者:为什么器官捐献是完全免费的,但接受器官移植却需几十万元的费用?

  红十字会:虽然器官来自于捐献,但器官的获取和移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获取、运输、保存、检测以及手术医药费等,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承担,普遍都在数十万元。(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