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天气保险渐行渐近 学会理性看待

11.09.2014  17:58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气象变化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一场暴雨造成的交通瘫痪,大到地震、洪水导致严重财产生命损失——如何规避或转嫁异常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天气保险,也许是个可选择的答案。

  今夏,众安保险面对个人推出的一款名叫“37度高温险”的产品,在5月中旬至6月初的二十几天的售卖期中,迅速热销20多万份,覆盖全国30座城市。

  今年5、6月期间,各地天气都比较热,但由于上海等地在7、8月遭遇十几年来的最凉爽夏天,高温险的理赔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

  虽然理赔率并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当初不少消费者是抱着好玩、赚小钱的心态投保了这款产品),但作为国内首只面向个人的气象指数保险,今年“37度高温险”的热销却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普通大众对于天气险产品的巨大潜在需求。

  这类看起来非常“高、洋、上”的保险,精算师到底是如何定价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到底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个人天气险 其实并不遥远

  其实,天气保险于我们而言并不遥远。虽为舶来品,但天气保险这几年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风生水起。通过购买保险来进行天气风险管理,让农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瑞士再保险企业业务部副总裁隆远勇向记者表示,过去人们认为天气风险是不可抗力、是无法管理的,但事实上,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天气保险来进行风险管理。

   “气温、降雨/降雪、风速/台风、日照/辐射等都是企业和个人面临的天气风险,在海外因此而开发的天气保险已渗透至旅游、航空、农业、能源、零售等许多行业。

  在欧洲,游客到西班牙去旅游度假,很多都是为了享受地中海明媚的阳光。如果度假期间碰到阴雨天气,游客体验将会非常糟糕。西班牙的某家保险公司就曾推出过这样一款产品,如果游客在3周的旅游时间内,有4天碰到阴雨天气,保险公司承担一半的旅行费用;如果游客遭遇7天或以上的阴雨,保险公司可赔付全部的旅行支出。

  在亚洲也有非常成熟的天气保险产品。比如,日本人春天喜欢举家去观赏樱花,但樱花的花期很难确定。于是,日本的保险公司和气象专家合作,基于气象模型进行花期预测。旅行社和客运公司照此日程推出赏樱服务,如果花期不符,相应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赔付。

  除了阳光险和樱花险之外,还有英国的降雨降雪险、美国的夏威夷观光险和服装销售气候险、日本的晴空险、台风险、酷暑险,等等比较成熟的天气保险。

  在海外成熟保险市场,类似个人天气险产品不胜枚举,甚至专业气象保险公司在美国也已有了六七年历史。

   渐行渐近 用保险管理天气风险

  据了解,包括众安在内的国内多家保险公司正在针对具体的行业研发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比如,将天气与赛事活动挂钩、与旅行活动挂钩。简单来说,如果因恶劣天气导致赛事取消、或导致旅行取消,被保险人将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理赔。

  当然,保险公司承保该类保险后,一般都会做再保处理,将风险部分转嫁给精算能力更强的再保险公司。比如众安“高温险”提供再保服务的瑞士再保险公司隆远勇向记者提到:由于天气难以预测,天气险设计定价也存在不同于一般保险产品的难题——不仅要考虑历史数据,还要综合考虑到天气变化的整体趋势;其次,风险的时间集中性和地域集中性都非常明显。

  由于天气保险保的是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所以很可能一款同样的保险产品,连续几年都无法获得赔付,而一旦赔付,保险公司面临的则是高额的赔款甚至“赔穿”风险。

  以众安“37度高温险”为例,如果在2013年,根据2014年各城市实际购买的人数和比例来计算,高温险的赔付率将达到176%,单是上海的赔付率就可能超过500%。但遇到今年这样难得的凉爽天气,就轮到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理赔部“偷着乐”了。但明年如果继续推这一产品,而明年夏季气温超高,那么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风险集中度就会陡然上升。

   作为消费者而言,也需要学习理性看待个人天气保险。保险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拿回的赔款一定高于保费,而是体现在一旦受灾获得雪中送炭的理赔。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投保人抱着赌博的心理,希望从保险产品中获利,大部分情况下是会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