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名板桥村:名称虽有变 情缘终不改

11.06.2016  12:16
  

  中新社厦门6月10日电 题:两岸同名板桥村:名称虽有变 情缘终不改

  中新社记者 陈悦

  在两岸的同名村中,板桥是个特殊的例子。

  台湾新北市的板桥,依然“大名鼎鼎”。厦门的板桥,自从张氏先祖南宋时在此定居,历经变迁;到如今,“板桥”之名已不复存在,所属24个村分入厦门集美侨英街道的三个社区。

  留在集美的板桥后人,至今有约9000人,全部都姓张。而从康熙年间开始,大量移居台湾发展的板桥后代,至今在岛内有约5000人,分布在台湾新北市板桥和台湾各地,并逐渐发展出张、廖、简三姓。

  “虽然板桥的名字没有了,但在台湾的板桥宗亲回乡寻根的热情从来没有消减过。”集美板桥儒林张氏理事会秘书长张文总对中新社记者说。

  张文总清楚记得,还在27年前,两岸交流之门初开之际,张进财、张坤卯等台湾板桥宗亲,首次回到祖先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其时,板桥作为地名在集美已经消失,这些台湾宗亲们,靠的是找到张氏宗祠,才找到旧板桥。

  近30年来,已有超过60批台湾板桥宗亲回到这里寻根交流。“祖德永沐”、“祖德传芳”、“祖德扬馨”,挂在张氏宗祠中的一块块匾额,记录了他们对板桥的感情。

  “由于这些台湾宗亲迁台都已好几代了,加上大陆这边几经变迁,族谱保存也不完善,很多乡亲回来后,无法确定自己当年祖居所在了。”但是,张文总说,台湾的宗亲们哪怕只是来宗祠拜拜,抑或在老板桥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也是完成“寻根的宿愿”。

  连接两地板桥人的,除了血缘之亲,还有共同尊奉的“保生大帝”。

  早在清代,板桥人移居台湾之时,就将张氏祖庙智门院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分炉到台湾。分炉到台湾的保生大帝金身,历两百多年岁月而保存完好,至今仍为新北民众供奉。

  张文总告诉记者,当年张进财来板桥寻根时,看到智门院已经破旧不堪,就回到岛内号召板桥宗亲一起捐资重修。在台湾岛内、厦门以及新加坡三地宗亲一起努力下,智门院在1996年得以重修完成。

  如今,智门院成为台湾宗亲们返乡寻根的又一精神寄托。今年5月,张进财再度和宗亲们一起来板桥祭祖时,年已八旬的他坚持要住在智门院里。

  回忆两岸板桥人的来来往往,张文总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张国金老人的台湾寻亲记。

  张国金老人的大哥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移居台湾后,于六十年代在台湾病逝,留下夫人和儿子。2010年板桥张氏宗亲赴台交流时,年近七旬的张国金老人坚持要随行前往台湾寻找大哥的遗孀和侄子。

  得知张国金的经历后,台湾宗亲无不为之感动,发动全台宗亲努力寻找,终令张国金老人得以和年过八旬的大嫂、侄子会面。

  张文总记得,当时三位老人相拥痛哭,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亲情,是两岸板桥人永远不会断掉的纽带。”张文总说。(完)

【编辑: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