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 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他又再次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总书记关于农民增收的重要论述,既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这一宏大背景下的战略布局,也是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具体考量。认真学习总书记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认识和把握三农工作的大局,强化三农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挑战
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着很多重大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即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资源短缺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是产能不足而不是产能过剩。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2年增产,成绩来之不易,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依然是生产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净进口大豆8156万吨,仅此一项,如果靠国内生产,就要拿出全国耕地面积的1/3。此外在谷物、棉花、植物油、食糖、猪牛羊肉等均大量进口。我国农产品进口的逆差不断扩大,近年已经接近500亿美元。至于目前粮棉个别产品的库存较高,是由若干特殊原因造成的暂时性现象。展望未来,我们仍然面临着这样的严峻挑战: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刚性增加。
在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时,如果创新跟不上,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端倪,亟须高度重视警惕。
在农民收入方面,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突出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平均每月不足1000元。二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6.6%。三是地区差异大。例如,2014年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市为18867元,上海市为21191元,浙江为19373元,甘肃省6277元,贵州省6671元。四是贫困人口问题。目前我国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在2020年前使得这些人全部脱贫,仍然是个艰巨的挑战。
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粮价下行压力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农民如何增收既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就是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两个突出挑战上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农民生产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至关重要。
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在三农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求,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要实现我国三农发展的目标,应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突出挑战,人才和科技是关键。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需要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这既需要政策上的创新和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利用市场化思路发展现代农业,二者都需要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改进人才,也是三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在三农领域的人才,包括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人才,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产业经营与创业人才等。三农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更是表现在质量。在培养涉农人才方面,各类农业院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在科技创新方面,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加紧努力。这也是我们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的一个基点和重点,通过农业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
未来亟须强化农业科技支持措施,重点加强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国家要强化国家农业科研创新和应用推广体系的建设,要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要重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加大对现有生物育种专项的投入强度,增设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专项。这两个方面潜力极大,作用极大。二是设立创新基金,长期稳定支持重点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所。由于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大学和研究院所将在长期内是创新的主力军。例如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农业获奖项目90%以上是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所完成的。三是增加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强度。该体系涵盖了50种主要农产品,跨部门整合组织了全国数千名科研人员长期参与工作,效果很好。四是推进国家育种基地建设。尤其是海南三亚基地,光热资源特殊,非常宝贵。建议国家抓紧设立专项,统一规划和建设。五是整合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现有的实验场站,建立统一协调、开放共享的国家农业实验场站系统。六是建立国家收购农业科技成果制度。很多重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受知识产权保护,不能通过市场转让。建议国家对这类成果进行购买或给予重大资金奖励,无偿提供全社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