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东莞因公出国费用跳水为零引人生疑
近日,广东东莞市直部门及事业单位陆续公布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三公”总预算压减近3000万元,相比上年减少13.6%,具体项目中,因公出国和公务接待两项降幅均超过20%。在“三公”整体瘦身的情况下,一些部门的因公出国费用甚至为“零”,这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质疑。
“三公”经费跳水,从有到无,变化之大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节约行为值得点赞;忧的是,落差太大,如今的“零”作为一种极端表现,难免让人心生疑虑,比如,如此大刀阔斧是否可持续?再比如,这些部门如今的因公出国费用零预算,那么此前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公务人员出国是否必要?
当地回应称,“零”经费并非持久不变,“今年是零的可能因为公务需要,明年后年会有出国经费,相应地,今年有出国经费的以后也可能为零”。可见,因公出国行为将主要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需要,这显然符合公众的期待。客观地说,人们对因公出国经费瘦身并不追求“零”经费这种极端,而只是担心这种经费项目异化为公款旅游,也就是说,因公出国的经费项目在现实中确有一定的必要性,真正的漏洞在于,以往这类经费预算中,对于具体的经费项目和经费标准,在公开过程尚不够透明,有的甚至干脆就没有公开。
东莞的“三公”预算总原则中,包括能减少就减少,能不出就不出,经费总额只减不增等,从此类表述可看出当地治理“三公”乱象的决心。不过,要真正落实,尤其是要让民众确信公帑不被挪用,则需要有更细致更透明的预算表现。此次东莞的“三公”预算爆出一些部门因公出国“零”费用,有民众依然“不依不饶”,甚至继而追问这些部门此前的因公出国经费是否合理,这看似过于严苛,实则提出了当前“三公”预算的大问题,经费跳水暴露出以往的预算编制过于粗糙,加上预算执行过于随意,缺乏有效监督途径,因此,对于公布出来的预决算数据,人们只能凭主观印象选择信或不信,至于日常的监督,则往往难以施展。
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当前东莞在“三公”瘦身方面的努力,主要源自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以往约束松弛。从中央到地方,账面的“三公”经费瘦身现象并不稀奇,相对削减经费总额,今后更应着力于提升预算的细致与透明度,形成“看得见的变化”,这才是“三公”瘦身的意义所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还需要在源头机制上下功夫,东莞此次削减“三公”经费的努力,尽管因部分项目经费跳水而备受关注,但所沿袭的仍是老路,今后在预算公开和预算约束过程中能否有具体而微的作为,民众的监督能否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将是检验“三公”瘦身成败的关键。
【责任编辑:陈颖】【值班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