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天后宫始建明代 传施琅曾自此率军出师

22.05.2014  19:05

  东山岛宫前村的圣母山,古榕挺拔,绿树掩映下的天后宫,显得古朴典雅。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因妈祖“暗助”清朝施琅率军从这里出师收复台湾而闻名遐迩。天后宫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东山县风景区景点之一。

  宫前村地处东山岛最南端,村原名“平海”,天后宫处于村庄北部,人们习惯地认为村庄是处在天后宫的前面,所以村庄改名为“宫前”。村前是一个天然港湾,古称平海澳,现称宫前湾,是古今闽台通航港口,是当年施琅出师启航的港湾之一。宫前村是东山县的主要风景旅游区,游人众多,主要景点是宫前天后宫和宫前湾。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影视界常把这里作为天然影棚,先后在此拍摄《八仙过海》、《海峡的呼唤》等2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央电视台四套摄制组专程到此,拍摄《施琅收复台湾》专题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映。

  据了解,天后宫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宫前广场3500多平方米。宫前天后宫保留了明、清时代建筑特征。宫庙具有闽南建筑艺术风格,有“双龙抢珠”,各种古代人物、花鸟、山水等精美的瓷雕图案。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妈祖调查组考证,宫前天后宫是全省较早建立的妈祖庙。宫前有康熙帝御赐的匾额及不少古今匾额、楹联。大门口为“天后宫”金字石匾额,殿内有“天上圣母”、“吸月吞江”、“海国慈航”、“福佑群生”匾额。楹联有“圣德如天万里风波宁海国,母仪称后千秋俎豆奠湄洲”;“系出湄洲吸月吞江靖海宇,祠镇陵岛慈云法雨泽群黎”;“赫赫扬休倪天之姝,穰穰降福在水之湄”等。这些匾额和楹联称赞了妈祖对地方的庇佑贡献。

  据《台湾外记》、《靖海记》、《台湾通史》、《海上见闻录》、《台湾地方史》、《台湾事典》等历史文献记载:从康熙三年(1664年)开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主张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施琅曾3次进军台湾,因飓风所阻均无功而返。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经过严密勘察东山岛地形和信风特点后,认为从东山岛出海最有利于战事,平海澳自然成为施琅的出师地点之一。6月13日,施琅举行祭海、誓师仪式。6月14日辰时,船舰列阵,金鼓震天,战旗飘扬,施琅率21000多战将、200多船舰起航。清水师居上风上流,势如破竹,一战而得澎湖,继复台湾,为统一祖国大业,建立了功勋。施琅将军正确选择了从东山岛出师台湾的战略,终于以较小的代价换来辉煌的战果。我们至今读到这段历史,都不由地感受到当年将士出征时慷慨激昂之情。宫前湾作为施琅将军平台出师地之一,永载史册。

  史载,当年施琅的将士有一部分驻扎在平海村(今宫前村)“天妃宫”附近,并设立营盘(指挥部)。据称,施琅出师台湾前就曾在“天妃宫”祭祀妈祖。“天妃宫”庙前有一口水井,即使雨季,井水也不能供应百人饮用。施琅率水师到此地时,因将士饮用水困难而担忧,便求助于妈祖。果然,不久井底泉水突涌,满足了水师的饮水之需,后来这口井被称为“万军井”。施琅将军发兵时,向妈祖神像求签,是“吉利”签。施琅以这两件“美事”鼓舞士气,因而军心大振。

  施琅收复台湾后,向康熙皇帝奏请敕封妈祖,说妈祖“显圣助战”之功劳,康熙皇帝准奏,敕封妈祖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妃”晋升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康熙差礼部郎中雅虎等奉御书到天后宫致祭。康熙帝还敕赐每年在铜山平海(宫前村)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供银在天后宫前演十台戏,并敕赐御匾一块悬挂宫里永为纪念。至今,宫前村天后宫内仍悬挂着这块康熙帝御赐的匾额。匾额为康熙二十四年立,木质,绿底金字,外框1.93米,高0.79米。匾额镌刻施琅的奏本和康熙帝差礼部郎中雅虎致祭的祭文。该匾额文物价值很高,被福建省文化厅选为福建“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文物,于1993年底至1994年6月赴台湾台南鹿耳门圣母庙展出,进行文化交流。“天妃宫”因此更名为“天后宫”。

  天后宫作为历史的承载物,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海峡两岸的神缘所系。 福州晚报 徐 凌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