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在福州举行

07.09.2016  19:01

9月1日至5日,“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在福州隆重举行,拉开了福建省佛教界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活动的序幕。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省政协副主席陈荣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民族宗教厅副厅长林致知受黄进发厅长委托在欢迎晚宴上致辞。

蒋坚永指出,福建佛教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西降欧美、远至非洲。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福建佛教界独特的优势,不仅有利于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与人员往来,而且对密切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与地区间的信仰共鸣、文化认同、民心相通,对增进文明互鉴、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特别是发挥佛教在促进海峡西岸的和平发展、周边友好以及凝聚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都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蒋坚永强调:一要勇于担当。充分调动福建佛教界开展对外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顺应担当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责任、新方向,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往内涵,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二要突出重点。希望福建佛教界继续发挥历史、区位、佛缘优势,积极拓展和深化福建佛教界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合作,发挥福建佛教界作为中国大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佛教文化交流交往的示范窗口作用。三要紧密合作。希望佛教界与学术界进一步紧密合作,努力将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打造成文化精品,带动整个区域合作,形成国际向心力。

陈荣凯说,福建佛教界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希望福建佛教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战略部署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福建精神,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积极拓展与海丝沿线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的平等友好交流,共同弘扬佛教优势的价值理念,追根溯源,再续佛缘,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两岸和平、周边友好作出新的贡献。

林致知指出,国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既需要政治经贸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宗教的“”助力。如何让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接触与互动中起到润滑与沟通的作用,我省佛教界要如何参与、发挥更大作为,他提出:一、内强素质与外树形象。要加强对佛教团体和寺院的管理,改革其与现代化社会或全球化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重视各佛学院的建设,大力培养外向型、国际化佛教人才,支持有意愿和有能力的法师出国留学和讲经说法;二、发挥优势与搭建平台。要加强对佛教名山胜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要与文化界、学术界进行多形式的合作,推动佛教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搭建共同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三、加强交往与深化合作。我省佛教界应当进一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充分发掘佛教在丝路文明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贡献力量。

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省政府副秘书长陈照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家荣,省民族宗教厅副厅长林致知,福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林阿善等参加开幕式。来自海内外近20个国家和两岸四地的佛教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的高僧大德代表300余人,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本地信众数千人等参加。

这是一次近年来福建佛教界举办的参与人数规模较大、来宾归属国或地区数量更多、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社会影响更大、国际化程度更广、更多海内外媒体关注的对外交流活动,并呈现出别无我有的东盟成员、两岸四地、南北传佛教、国际化、全球伦理等新视点,标志福建佛教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佛教之间交流交往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本届论坛由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和省圆瑛大师研究会主办,福州开元寺承办;以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圆融、和合、共生为主旨,以佛教为载体,立足福建,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全世界的对外交流;活动包括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国内外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主旨发言和专题发言、南北传佛教交流对话、纪念爱国高僧明旸禅师诞辰百年法会、明旸禅师纪念馆暨《明旸禅师》纪录片首映启动、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挂牌、南传佛教长老佛学讲座等。下一届论坛拟走出国门,将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或地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