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不妨放下手机读读书
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体现着阅读高尚和美好的精神仪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悄然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今,许多人坐公交车、上厕所、入睡前、候车候机……,总之挤出一切空闲时间看手机。现代人的阅读热情比起古人的“三上”毫不逊色,不同的是,古人手中的书,变成今人的手机。
显然,手机阅读的便捷、快餐性,符合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全民阅读。但如果因此而下定论称手机阅读会在不久的将来替代传统阅读的话,那么难免有以点概面之嫌疑。古人读书前沐浴更衣,静心投入,手机阅读则相反,“手机阅读就好比快餐,充饥、果腹可以,但营养不全、不精,偶尔吃可以,但不能常吃,尤其是青少年。”对此,儿童作家苏梅给出了这样生动的比喻。
从哲学上讲,存在即合理。手机阅读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但在体验到手机阅读带来的便捷化服务时,我们不能舍弃纸质阅读带来的思考,毕竟,智能手机始终无法替代那一本本散发着淡淡墨香味儿的书籍,被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介编织的信息呈现给读者的仅仅是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容易让人对书本渐行渐远,甚至有一天突然会发现想安静地、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似乎都成了一种奢望。
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但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占比偏低,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下降,人均阅读4.65本纸质书,每天读书时间仅为19.69分钟。
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读书有悠久的历史,华夏文明史应该说大部分是由书籍流传下来的。书籍不仅是白纸黑字,而且是潜在的生命——过去的岁月已经沉默,而书籍却还在说话,永远用无声的语言和阅读者进行对话,使人们感到,只要有书籍与人同在,这个世界就永远年轻,不会衰老。阅读的实质,实际上就是解决这样的灵魂问题,它是自由思考和慰藉心灵的最好方式,更是与先哲深切对话和凝视的过程。
世界读书日,不妨放下手机,让我们开始这个神圣的阅读的精神仪式,从我做起,倡导好的阅读习惯,让书香净化心灵,让书香点亮城市,让书香凝聚力量。(莆田文明网 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