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瓷都”陶瓷大师的“工匠”心

09.07.2016  08:05

图为连德理正在创作《四臂观音》。
  

  福建新闻网德化7月8日电 题:“世界瓷都”陶瓷大师的“工匠”心

  作者    寇婉琼    林永传

  他从事陶瓷艺术已经近30年,所创作的作品获奖无数,但他一直躲在“幕后”,甘心为别人做“嫁衣裳”;他说起话来,始终面带笑容,宽厚平和,谦逊内敛,认定自己始终都是在积累和学习。

  厚积薄发,成就的是连德理一双妙手和一颗玲珑心;舍得付出,练就的是连德理沉静的性格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连德理1972年出生于“世界瓷都”福建德化县杨梅乡,1987年就到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雕塑,1990年毕业后,他到爱德华陶瓷研究所跟随老艺人林睦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这一跟,便是十年。

  十年间,连德理全面学习、实践、掌握陶瓷生产流程和技术。他不但学习创作样品,还学习打模、倒坯、修坯、烧制等各工艺流程技法,后期他还学习了企业管理。

  2000年,连德理成立了一间小小的雕塑室,专门为别的厂家创作样品。他创作设计的人物雕塑广受欢迎,全县有五十多家企业或陶瓷研究所纷纷找他开样。这一历程,又是十年。

  此十年,连德理继续提升着自己的工艺水平。他摹仿何朝宗作品的过程中,努力进一步体味前人的造型要义、工艺技法、内心修为等;与此同时,他也慢慢地发现他的文化水平更应该随着技艺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于是,他先后到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创新高级研修班进修。

  有了文化功底的支撑,连德理的作品愈发思想开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理念、审美情趣,不断推陈出新,开始迈向现代人物造像的创作,并且力求创作系列作品。

  2012年,连德理获得了“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2013年,连德理将自己的一套旧套房改作工作室,成立了德化颖达瓷艺研究所,和妻子曾碧珍两人携手并肩开始了自主创作和自主品牌之路。

  刚开始,两人也十分忐忑,对自己缺乏信心。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厦门的一位客人看见了连德理创作的《倚貉如意观音》和《祥云观音》,顿时爱不释手,叹赏不已,坚决订制、买断。这无疑给连德理带来极大的信心。

  “手法追求精细,不可粗制滥造。”这是连德理对自己手工技艺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每做一件作品在放眼阔大和谐的同时也都着意于细致精巧,刀行如琢玉,细腻而秀逸。

  作品《民族风—蒙古神韵》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个蒙古汉子坐在草地拉着马头琴的场景。作品中,马头琴、人物的服饰上都有非常繁杂而细腻的浮雕,他都以精细的工笔或工兼写进行雕刻。又细又多的线条和图案,连德理往往要屏息静气,在灯下细细地描,细细地雕,一点一点地调整、完善。若没有妙手玲珑心,加上平和安宁的情绪,断是雕不出那样精细至臻、巧妙绝伦的作品的,足见连德理“福建省雕刻大师”的名号果然不虚。

  这件作品花了连德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推出立即引起众口交赞,在2013年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中夺得了金奖。

  “慢工出细活”,连德理相信这一点。他每次创作前都要做长时间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包括对作品人物背景、文化的了解,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对其服饰的把握。他在创作《邓小平》时,更是对人物面部肌肉、骨骼进行了侧面、正面的反复描画、比较、甄别,不放过任何一个转折点,将一代伟人的神韵塑造得精微谨细。

  笔者写作本文的时候,连德理正在创作的是一尊《四臂观音》。这件作品,他已经连续创作了两个多月还没有完成。他努力沉下心对四臂观音的相关知识作详细的了解,必求准确,必达静穆、祥妙、澄心、宁静的法相。

  锲而不舍,30年的坚守中,连德理悟到了属于自己的陶瓷之“”。谈及下一阶段的艺术探索,他表示,未来的创作将不仅讲求“”,更追求“”,运用最好的材质、技法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让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和谐统一。(完)

【编辑: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