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教师与癌抗争 坚守讲台用行动上人生课
“邱老师病情恶化了,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深爱的讲台。”一想到这,福州大学201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余泽晖就心如刀绞。
“邱老师被诊断出直肠癌转肝癌晚期后,本以为这学期的环境工程制图课可能要换老师,可没想到,竟然还是他。”余泽晖说。细心的余泽晖很快发现,邱老师变了许多:上课时,额头、脖子上全都是汗,大把大把滴落;偶尔停下喘口气,从随身的包里拿出毛巾抹去汗滴;手抖得厉害,连一向最拿手的单手画圆都做不了。
看着讲台上的邱老师,同学们个个感到揪心,一个学期下来2013级环境工程专业的40多名学生,没有人逃过一节课。
上课是一门艺术让学生想走神都很难
邱凌峰是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1998年同济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任教。最少的时候,教研室只有5个人,却要承担二十几门课程。那时候还身强力壮的邱凌峰,前辈口中的小邱,一个学期四门专业课。“年轻的时候很拼,上午上课,下午备课,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教学上。”不久,他就成了福州大学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一等奖获奖者。
学生说他上课总是慷慨激昂,能把《给水排水》这样原本枯燥的课程讲得特别生动。在邱凌峰看来,上课是一门艺术。“每十分钟抖一个包袱,每七分钟来一个刺激点。”包袱可以是一个个工程实践案例,刺激点可以是一组图片。只有如此才能让干瘪的理论知识丰满起来,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脑袋动起来。上好一门课,他认为主要靠老师的修得。所谓修得,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对课堂45分钟的把握和拿捏。十几年来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的课堂总是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地呈现,学生想走神都很难。
15级研究生李俊记得课堂上的浅池理论,一个简单的公式,理解起来并不难,可邱老师却整整讲了一节课,从假设的4个条件开始,不断地用工程上的实际案例引导大家思考,为后续沉淀池构造的学习打下铺垫。年轻教师张新颖听完邱老师的课后,很是感慨:“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公式,15分钟就讲完的理论,邱老师却将45分钟的课堂填得满满当当的。”
在邱凌峰看来,这种坚持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坚守,因为他爱学生、爱课堂。
用行动告诉学生怎样对待工作和生活
2014年,邱凌峰带领二十几名年轻人跑环保工程一线,做教学试验改革,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纳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希望将福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打造成福建省环保行业一张响当当的王牌。而一纸病情诊断书,却让一切发生了改变。
让领导和同事们没想到的是,邱凌峰的课还在继续上,实验室里还能找到他的身影,系里本科评估,他也赶来参加会议。
他不忌讳和同事聊病情,也不忌讳和学生开一两句化疗的玩笑。“上课能让我身心愉悦心里舒坦,而这种发自心底的愉悦不正是身体康复的最佳良药吗?”他轻描淡写地说道。
2015年3月,邱凌峰开始接受化疗,余泽晖记得48课时的课,邱老师只迟到过1次。“当时,邱老师气喘吁吁地进来,边开电脑,边若无其事地说,今天医院病人有点多,化疗时间长了。”
为了正常指导研究生,邱凌峰还是坚持每周至少来实验室3次解疑答惑,跟进论文进度,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
如今已在厦门航空入职的11级学生蔡晓婷说,对邱老师是“又怕又爱”。怕是因为上课如果表现不好,常常会挨骂;爱是因为他总是像长辈一样,叮嘱大家学好本领。
在2015年7月的毕业典礼上,邱老师坚持到了最后,环境工程专业的每个孩子上去和他一一拥抱。谢师宴上,女孩子们忍不住大哭起来。
蔡晓婷说:“我想很多年后,我可能会忘记环境工程制图的课堂上具体学了什么知识。但邱老师用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无声而感人的人生大课,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工作、怎样面对困难、积极而乐观地生活。”记者 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