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心 与人民同行

04.11.2014  20:45

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什么是人民的文学?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些重要论述为文学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文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与主攻方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里都一再地提到人民,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中的核心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切进步作家对文学中的人民性的看法,而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早在19世纪初,普希金《论文学中的人民性》就较早提出人民与文学的联系,而1840年别林斯基又将之加以论述与推进。他说,“文学是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文学源泉可能不是某种外在刺激或外在的推动力,而只是人民的世界观。每个人民的世界观都是它的精神的种子和要素(本质),亦即它对世界所抱的本能的、内在的看法,有如真理的直觉,生而既有,这种看法构成了人民的力量、生命和意义,——它是那含有一种或数种基本色的三棱镜,人民通过它而认出一切事物之存在的秘密”。正是因为心中装有人民,作家普希金才能够成为代表俄罗斯民族并同时是俄罗斯文学代表的普希金。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是否一切为了人民,是否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目的。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工作的基本点,以人民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或小圈子作为文学创作或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同样是20世纪直至今天中国进步文学的优秀传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地为历史所证明。我想,它仍会被未来的历史所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