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种文化”,模范力量耀乡愁
有一位老人,他退休返乡后,反哺桑梓,十多年来在家乡“种文化”;他拿出自己微薄积蓄,成立活动中心、开办学校、创立书屋;他叫夏昭炎。12月18日,在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暨“五个一工程”表彰会上,他的一席发言,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夏昭炎说,自己有“三个忘记”和“一个牢记”:忘记年龄,尽管自己已85岁高龄;忘记病痛,即使自己曾罹患癌症;忘记身份,与老乡们水乳交融;牢记使命,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乡村,都要播种文化。(12月24日中国文明网)
一位老乡贤,在退休之后不退志,用自己大爱的情怀为家校的文化事业不断奉献,他的种文化情怀,彰显了高尚的模范情怀。从老人朴实无华的发言中,生动诠释了一位道德模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情操,展现了榜样力量之无穷。
文化力量能改变风貌,涵养人心。作为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夏昭炎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感受到文化带给人心的涵养,因此,他在退休之后不忘初心,甘愿当好乡村文化的播种人。当他看到家乡的孩子缺少阅读的书籍,看到乡亲们需要改善阅读条件,夏昭炎和老伴杨莲金带头出资,修葺自家的祖屋,筹集了2000多册图书,建起了高桥书屋。为方便其他村的孩子看书、借书,夏昭炎在家乡陆续开办了6个书屋分点,每个书屋的书轮流滚动,发挥最大的效益。老人的善举一方面彰显了他为家乡建设的奉献余生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提醒大家,假如我们的身边多一些像夏老这样的种文化,乡村文化力量就更加蓬勃向上。
一些乡村之所以发展迟缓,和文化力量的欠缺也存在关联。因为文化力量可以涵养乡村的“里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多,留守老人多的地方,如果能有像夏老这样的身边好人为他们播种文化,将文化励志更好种植到他们心中,根据村民的需要,用文化来发展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兴趣爱好,文明实践就会走出单一,让城乡文明进一步对接,快速消融差距。曾经有人幽默地称夏老开设的书屋为“书屋下蛋”,为乡村下了金灿灿的黄金蛋。的确,书屋开办以来,共有6200人次借书16000多册。如此种文化,不仅孩子们阅读渠道通畅了,大人也跟着来了,几个村的读书风气变得越来越浓。有这样的文化力量驱动,乡村振兴何愁不迈出大步?
不忘初心“种文化”,模范力量耀乡愁。无论是作为中国好人的夏昭炎,还是作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夏昭炎,他在乡亲们的眼中更是一位热爱家乡的文化使者,有他的努力,大学生愿意来乡村一起种文化,乡亲们也一起耕耘文化,如此文化互通互联,为乡村文化振兴输送了宝贵的精神力量。(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