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惊诧于狗肉节的争执与围观
■ 观察家
转型期中国的许多问题,其实就表现为现实中的冲撞,在玉林街头这样的地方出现,不用怕不同意见的对峙和观点的交锋,要知道,正是这样的利益博弈,才让一些议题得以进入公共领域。
连日来,广西玉林“狗肉节”成了一个各方意见、诉求表达的公共平台,引发全民围观。爱狗人士与动物保护志愿者的抗议自不待言,不少当地人、商贩等也直接表达不满,双方一度形成对峙。很多时候,需要警察、城管出面,才得以缓和僵局。
至少从表面看,“狗肉节”的舆论场上没有完胜的一方。那些看似正义在握的爱狗人士,一旦触碰到当地的食狗肉习惯、经营狗肉生意乃至所谓的“狗肉文化”时,并没有任何优势可以凭借,以往雄辩的观点和意见,在这里如入“无物之阵”,其作为似乎只剩下了不停地买狗。
而当地人尽管可以随意奚落甚至围攻护狗者,却也不得不承认“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现实。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个夏至期间广西玉林的狗肉销量明显下降,17家经营狗肉的餐饮单位主动停止经营狗肉。至于地方政府层面,更是早早就撇清了关系,目前只负责维持正常的治安与秩序。
也因此,很多人对围绕玉林狗肉节发生的种种颇多不解,还有不屑:一场正义凛然的动物权利保护行动,何以演变成了有点狗血的公共事件?冲突、争议、围观,而不是教育、引导、提升,何以成了这一事件的主要看点?
其实,“闹大了”、从而引起全民围观的狗肉节,才是一个有价值、发人深省的公共事件。一方面,观念、习惯、“文化”的移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渗透、浸润,并非简单的一次宣讲即告完成。玉林人吃狗肉已有数百年历史,一朝停歇,似乎并无可能。但只要这一事件引起各方注意,哪怕是争执和冲突,也最终将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
另外,在公共事件中,有表达、有争议很正常,这本身就是公众的权利。公众对于狗肉、对于狗肉节,有不同意见,并进行了充分表达,只要不涉非理性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比如,有媒体报道,天津爱狗人士杨晓云在玉林买狗引起当地人哄笑,这样的直接“交流”一样有价值。
网络时代,我们许多人总是习惯敲击键盘表达主张,而在生活的现实里,却是个沉默者,因此有“键盘侠”一说。其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坐而言,更需要起而行。转型期中国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在现实中冲撞,在玉林街头这样的地方出现,不用怕不同意见的对峙和观点的交锋,要知道,正是这样的利益博弈,才让一些议题得以进入公共领域,形成公共事件,最终成为社会调适、改良的催化剂。
事实上,经由激烈博弈之后的玉林狗肉节,已经改变了很多。对于市民而言,不再当街杀狗,虐狗行为也成为被普遍谴责的行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此前的“退出”狗肉节主办方,也开始真正履行市场监管的责任,比如,加强活犬检验检疫,检查餐饮单位,取缔违法经营狗肉摊点,等等;而动物保护者同样并非全无收获,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生命伦理的关怀,且这种关怀也在更深广的范围内得到回响。
相信类似的争执和围观今后会越来越多,这是民众公共表达的需要,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必要步骤。对此,大可不必过于惊诧,有争执则有改变,有围观方有教益。
□胡印斌(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