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下肢动脉硬化发病率高 间歇性跛行、麻木应警惕

24.10.2016  17:20

  福州晚报10月24日讯(记者 罗谦)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资料显示,50岁~ 60岁的中老年人中,有77%患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岁~70岁的老人中,这一比例增至87%,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达到100%,其中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该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而下肢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平凡介绍,中老年人需警惕下肢动脉硬化,尽早就医,及时诊治。

   三高和吸烟等会诱发下肢动脉硬化

  郭主任介绍,人体全身布满了脉管系统,动脉的功能是将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以维持生命活动。动脉硬化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我们常常把动脉比作水管,水管用的时间长了会老化、长水垢、生锈,而动脉也会老化,但血管里长的不是“水垢”,而是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导致不同的症状,脑动脉硬化的表现轻者头晕,重者脑中风、瘫痪,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而下肢动脉硬化表现为脚冷、跛行、脚坏疽等。

  研究显示,三高(即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其次是高脂血症。

   应警惕间歇性跛行、麻木、发冷等

  “下肢动脉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郭主任介绍,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夜间休息时疼痛更加厉害。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

  郭主任特别介绍,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程度更加复杂,而且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肢体感觉降低,比如感觉异常可表现为麻木、发冷、蚁行等,还可有温、痛觉的减退或缺失,有时即使临床病变已经很严重,甚至合并严重的感染,患者自觉无太大不适,来就诊时肢体往往保不住。“因此一旦出现相应早期症状,需及时就诊,通过医生给予相应的检查及必要的治疗措施。”郭主任说,对于肢体溃疡坏死,伤口难以愈合,应高度警惕是否存在肢体血管病变。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防止下肢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老年人冬天不能用太热的水泡脚,以免烫伤。此外,老年人要注意运动和康复治疗,规律性的行走锻炼可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郭主任提醒,运动治疗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每次步行30分钟~45分钟,每周至少3次,至少持续12周。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下肢动脉硬化往往合并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定期复查很有必要。”郭主任建议,至少1年要进行一次规范全面的动脉评估,不仅仅是评估下肢动脉,颈动脉硬化程度、心脏功能的评估亦不可少。对于高龄的病患,天气变冷等因素容易诱发急性血管事件,如心脑血管意外、下肢动脉缺血,及时就诊可减少死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