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下放审批权限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26.08.2014  10:32

  步入福鼎市太姥山镇,迎面是宽阔整洁的水泥大道,镇区街道两旁,崭新楼房鳞次栉比,文明街区随处可见。

  自列入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四年时间近8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让太姥山镇这座秦川湾边的新兴海湾城镇以崭新的风姿崛起在东海之滨。太姥山与牛郎岗两个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6200万元;水井头与文渡两个工业集中区共入驻规上企业53家,去年实现产值170亿元。

  太姥山镇是宁德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德市坚持规划先行、产城融合、为民便民,先行先试,有序推进29个省、市级试点镇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规划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引领和指导。针对各试点镇的区位地理、历史人文、资源环境等优势和特点,我市坚持规划先行,“一镇一韵”,因地制宜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试点镇特色化发展。太姥山镇依托太姥山景区,围绕滨海生态旅游特色,积极打造旅游服务基地;新编赛岐镇规划涵盖“两镇一区”,范围扩大至赛岐镇、甘棠镇和福安经济开发区;飞鸾镇规划定位为宁德中心城市拓展区域,着力打造中心城市滨海新区。目前,太姥山、牙城、赛岐、飞鸾等4个省级试点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已全面完成,2个参照省级试点镇的总体规划完成省级审查,23个市级试点镇全部完成总体规划。

  立足各试点镇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我市坚持产城融合、互动相生的理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致力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2010年以来,4个省级试点镇的规上企业从71家增加到135家,规上工业产值从131亿元增长到426亿元。中国·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落户飞鸾镇梅田村,规划面积1524亩,预计10个月时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目前已有40多家企业申请入驻,将集中蕉城区水产加工企业入园,力争打造集产品加工、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水体景观、市场交易和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百亿”产业集聚园区。

  着眼于为民、便民、利民,我市突出宜业宜居,强化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打造“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4个省级试点镇均建成垃圾中转站,18条城镇道路新建或改建,还配套建设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我市还加快一批中小学校舍、文体场馆、医院大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我市通过实施“三旧改造”,加大主要街道、河道、山体等整治力度,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小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太姥山镇文化中心河道整治工程、湿地公园和牙城镇凤山公园等一批项目的建成,使过去“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变成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围绕“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目标,我市在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先行先试。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投融资机制,省级试点镇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给予试点镇授信额度累计超过200亿元。同时,通过BOT、BT、PPP及EPC等融资方式,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瓶颈,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路网等基础设施。今年1-7月,4个省级试点镇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3.5%。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城镇长效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各试点镇成立了综合执法、土地收储、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机构。同时,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下放、委托、派驻、备案等方式,推进强镇扩权,市、县两级政府共下放试点镇审批权限43项。 (记者 韩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