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宁德下党致富新路:定制茶园让“叶子”变“票子”

31.07.2020  11:00

  图为下党新貌。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新华网福州7月30日电(蒋巧玲)30年前,这里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30年后,这里是四通八达、游人如织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这里是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它的蜕变,基于路,始于茶。

  近日,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记者见面会走进下党乡,一幅富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

  一个村的探索

  外漂多年的青年党员王明秀,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13年他回到下党乡看到的情形: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修整一新的街道开起了商铺,游客和返乡创业的人多了,沉寂的乡村热闹起来。

  变了样的下党乡,让王明秀产生了“陌生感”,也看到了商机。这些年,路通了之后,下党乡依托自然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还给返乡创业人员送来了不少优惠政策。王明秀心动了,决定回到下党,加入当地脱贫攻坚的行列。

  下党乡位于闽东与浙西交界处,是个小山乡,常年云雾缭绕,青山如黛,村民早有种植茶叶的传统。然而,常年来,全乡没有一家规模茶厂,农户的茶叶多为自产自销,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卖不出好价钱。与村干部反复商讨后,王明秀决定:成立寿宁县民宿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整合茶叶资源,打造下党品牌。

  “第一年,我们走村入户,吸收了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0户茶农加入合作社。”王明秀说,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收购社员的茶青,一年下来,59户社员都增收了。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第二年,全村剩下的50多户茶农都加入了合作社,茶园种植规模也达到了600亩。

  在此基础上,2015年,下党村又以消费扶贫为理念,引入寿宁县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企业或企业家以每亩2万元的价格,与下党村签订认购合同。合同期内,茶园所有权仍归茶农, 茶园生产的茶叶归认购者所有。

  “为了解决从茶园到茶杯的消费盲区问题,扶贫定制茶园还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安装了可视化可追溯系统。”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说,定制茶园推出后,受到许多爱心企业和企业家的青睐,几年下来,下党村的茶农每年每亩茶园的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村财增收超过10万元,还带动入社的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了贫。

  一种模式的复制

  扶贫定制茶园在下党村打了一场漂亮的“先锋战”后,更大的脱贫攻坚战在下党乡铺开。

  “这几年,我们不断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全乡的茶农都纳入合作社管理,现在,我们的定制茶园可追溯系统安装推广覆盖全乡3800多亩茶园,社员也增加到609户。”项忠红说,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下党乡注册“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为扶贫定制茶园注入品牌价值,并在全乡10个行政村推广。曾经“养在深闺待人识”的下党茶叶,开始一批批地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

  2020年,下党乡又整合10个村的合作社,组建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了下党茶产业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管理标准、统一采购回收、统一监督巡查、统一加工销售,也让全体社员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也让全体茶农都能从扶贫定制茶园中受益。”下党乡科技副乡长林志坤说,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公司为社员提供高于市场价20%的茶青溢价补助,每年年底,茶农还能参与公司的利润分红。

  今年5月31日,这20%的茶青溢价补助兑现了:来自全乡10个村的609户社员,高兴地领到了联合社发放的春季茶青溢价补助金61.6万多元。“其中,上党村的周木连,除了今年春茶采了5000多斤、收入3万多元外,当天还领到了最高的茶青溢价补助6371元。”林志坤说。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运营模式,为下党乡的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也开辟了下党乡乃至寿宁县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据了解,负责下党乡旅游管理运营的国有企业——寿宁县登云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已经将这种模式成功复制。该公司发起成立了寿宁县红旅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全乡的旅游服务关联项目进行综合开发、经营和推广,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下党乡已有农民经营的20多家民宿、餐饮和文创工艺品店等加入了红旅合作社,实现了增收。与此同时,该模式还在寿宁县凤阳镇等多个乡镇推广应用。

  如今的下党乡,已经成为四通八达、游人如织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一个乡的脱贫

  在扶贫定制茶园的带动下,借助“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茶产业、乡村旅游业上的有效运转,下党乡脱贫了。

  7月20日,在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记者见面会上,项忠红通报了一组数据:下党乡2018年“摘帽”,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8人全部脱贫;2019年,下党乡累计接待游客18.3万人次,为村民直接增收900多万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9年的14777元,增幅达70余倍。

  数据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村民的生活中。

  今年3月,茶农蔡世炎经人介绍,到寿宁县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当了一名固定工人,每月3500元,包吃包住。这对家庭困难的他来说,是个不错的工作。加上家里四五亩茶叶的收入和合作社里的茶青溢价补贴,蔡世炎的日子正在慢慢好起来。“明年准备给老宅子再往上添一层,不然不够住了!”蔡世炎乐呵呵地说,今年,两个孩子一个考上了研究生,一个毕业找到了工作,肩上的担子轻了,家里也准备置办起来。

  下党乡杨溪头村村民罗兴堂,早年困守几亩农田和茶园,收入很少,一家人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他向农信社申请一张5万元的精准扶贫卡,用这5万元他种植了约15亩金观音、金牡丹等新品种茶叶。在下党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下,他的生活有了转机:原来茶青每公斤只卖2—4元,现在每公斤卖到20—40元,比原来多出了十几倍,这让罗兴堂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让他的家从山上搬进了下党新区。

  “下党的变化是干出来的,下党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花甲之年的刘明华,是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1987年,下党开始建乡筹备时,他就来到了下党,是这个小山乡33年变化的见证者。

  刘明华说,自从村民在乡政府的引导下,走上山头“做文章”,种茶叶、搞生态旅游后,下党乡的旧貌就慢慢换上了新颜。“现在,我是下党乡‘难忘下党主题馆’的讲解员,我想在这个岗位上,把下党乡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精气神一直讲下去。

  今年3月,蔡世炎经人介绍,成了茶厂的一名固定员工,他也因此有了一份固定收入。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下党乡也兴起了一些文创经营主体。图为一位青年在村里的画室内画油画。 新华网 蒋巧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