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驰骋——十八大以来立法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扫描

16.10.2014  00:29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赵超、陈炜伟)经济腾飞,法治引领。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立法工作紧跟全面深化改革节奏,一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巨轮前行,立法护航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全国接待游客4.75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实现旅游收入2453亿元,增长15.7%。从统计数据看,旅游业又一次实现“井喷”。

打击“零负团费”,不得强迫购物,维护合法权益……这个黄金周,有了实施整整一年的旅游法的护佑,出门在外的旅游者感觉更踏实了。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旅游法的实施使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有力推动了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有效维护了广大旅游者的权益。

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不仅保障市场经济活动有法可依,还推动和助力经济腾飞。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的立法由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由速度型走向质量型,由粗线条走向精细化。

旅游法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打开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可见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立法项目居于主体地位:

——针对环境保护的需要,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按照税收法定的原则,制定增值税法等若干单行税法,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

——为了推动创新驱动,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

截至目前,经济立法方面,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除已通过旅游法外,还通过了特种设备安全法和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预算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修正案,对环境保护法作出修订,审议了资产评估法草案、航道法草案和商标法修正案草案等。

深化改革,于法有据

这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后交出的制度创新成绩单——负面清单由190项减少到139项,一年内新设企业数量逾1.2万家,超过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年的注册总和。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力求在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制度创新,法律先行。早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内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立法工作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牛鼻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表示,如果法都不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是无法往前走的。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为依法推进这项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相关法律。

去年6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两次表决通过了对19部法律的修改,以一揽子方式取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这有利于促进和保障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