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收藏家所藏文物被查收 33年追讨无果(图)

01.07.2015  11:59

  6月30日,杨韶荣手执1982年的《搜查记录》。受访者供图

  杨韶荣收执的静安区公安分局扣押物品清单中,部分物品标有价格。受访者供图

  1982年,上海收藏家杨韶荣因被怀疑有“投机倒把”行为,被查收扣押200余件瓷器、古币、印章等文物。上海司法鉴定协会有关专家指出,按查收清单显示的文物名称和年代估算,如被查收文物为真品,折合当下的市场价值或达上亿元。

  上述文物由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查收后,移交至当时的静安区工商局处理,但工商局至今都未给杨韶荣出具正式的案件处理通知,且文物去向成疑。

  对此,静安区公安分局对新京报记者证实有上述案卷;而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原静安区工商局)称,该案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档案为内部档案已移交档案馆,无法出示处理情况。

  近年来,杨韶荣本人曾多次委托律师向上海市工商局静安区档案室申请查阅有关档案,但均遭拒绝。

  杨韶荣称,怀疑部分文物或已被变卖。

  倒卖3件被查收200余

  1982年11月26日晚,居住在静安区的机修工人杨韶荣家中突然遭到警方搜查,“眼睁睁看着他们把我家里的物件收走,怀疑我大量倒卖,需要协助调查。”杨韶荣回忆。

  6月29日,杨韶荣向新京报记者出示了当年《拘传请示报告》:“据收容审查在押人员倪某供认,杨韶荣往返浙江湖州、镇江等地收购倒卖瓷器活动达十余年之久,曾以3元卖给吴某一只康熙年代的斗彩盒子,并以20元购买晋瓷青蛙水盂,以1800元卖给倪某。为搞清杨韶荣倒瓷器文物问题以及为本案取证,请示拘传。

  杨韶荣留存的《搜查记录》显示:事发当天,上海市公安局工作人员吴则尹、高磊根据上海市公安局所签发的“静字第216号”搜查证,在见证人陈某、孙某的见证下,对杨韶荣进行了人身、住处及其他有关地方的搜查。在搜查中,在杨韶荣住房中搜查出瓷器、古币钱等物。被搜查人对搜查的意见为“本人没有意见”。

  杨韶荣的儿子杨奇对记者称,父亲被搜查的缘由系倪某曾看上三件物品,并用钱交换。杨韶荣承认参与买卖鸡头壶、红木坐子和水盂行为,并因此被静安区工商局罚款100元,分三个月付清。

  一份静安区工商局的《处理决定书》显示,倪某因投机倒卖文物,牟取非法所得千余元,其文物被处以没收查扣。但杨韶荣称,其被查收的文物不属于三件买卖的范围,当时因协助调查,自己并无异议。但工商局至今未给予其没收查扣的通知。

  扣押文物总值或过亿

  杨韶荣收执的静安区公安分局扣押物品清单中,列出的查收物品共有47项,包括瓷器、陶罐、古币、香炉、银元等200多件文物,物品年代从汉代、东晋、南朝到明清不等。他强调,这些文物均是家中祖传,并非倒买倒卖所得。

  2010年,杨韶荣委托律师调出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的案卷,扣押物品清单中多项物品“备考”栏中标明金额数,部分被标注转移工商。一些瓷花瓶疑似因“损耗”和“补过”而进行变卖,在当时的价格为3元到20元不等。清单显示,钧红瓷花瓶注明“瓶口补过”,20元;大明宣德三足香炉4元、小陶罐18元等多项物品被标明价格。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教授和上海司法鉴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由于以上清理列出的物品看不见实物,无法准确估算其真假和价值,但从描述的年代及名称可以判断这些物品“十分珍贵”。专家称,文物造假多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文物如果是杨韶荣家传,其真实性较大,但还是要以实物为准。

  其中,编号为28的大明宣德三足香炉如果为真品,目前的市场价值估计约达几千万。而加上其余比较稀有的古代印章,所有扣押物品总价值超过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