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打造农村公路养护的“岭头模式”

15.06.2014  15:00

  核心提示:

   本报讯 (记者 蔡添高 陈良锦 通讯员 邓新) 昨日上午七点半许,上杭县通贤镇岭头村村民廖松魁跟往常一样,开始清扫村里通往205国道的村道。这条村道于2003年建成,11年过去,依旧崭新如初,缘何如此?“因为我们有养护村道的‘秘诀’!”廖松魁说。

  廖松魁口中的“秘诀”其实是他们村摸索出的村道养护“县乡指导、村道村管、村民监督、全村参与”新机制。“实践证明,这一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公路养护普遍存在的‘钱从哪里来、怎么管、谁来管’问题。”通贤镇党委书记温如坤说。

  要养好村道,需要先解决资金哪里来的问题。按照标准,上级交通部门每年每公里拨付1000元的村道养护费,5.4公里只有5400元,“每年需要投入1.6万元养护,这笔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村支部书记曹能辉说,为此村里决定成立村道养护基金,每年从不多的村财中拿出一笔钱投入到这个基金。为了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性,他们召开村民大会,把这一条写入了村规,让它有了制度保障,一同写进去的还有“禁止12吨重的车辆在岭头村道上通行”。

  此外,上杭县在2010年就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农村公路综合险”,也确保了岭头这条村道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有足够资金进行维修。

  选好养护员对于村道养护也是至关重要。2008年,村两委开始按照“能接受村两委领导且有责任心、勤劳、身体好、家庭状况一般、不外出务工”五个条件,并按个人自荐或组织、群众推荐、村两委审核、村民代表表决并公示、群众监督“四道程序”选养护员。当时57岁的村民廖松魁脱颖而出,成了村道的养护员。

  2008年,村两委对村道养护进行改革,一改过去“承包”制,实行“点工”制。日常由廖松魁负责养护,2到3天清扫一次路面,并巡查交通标语等是否损坏,并按每日100元标准由村里发放工资。如遇严重塌方、溜方,则由村委视情况请人或铲车按工时清理,每半年还会另请工人协助清理路边杂草和边沟。村里还聘请沿线村民、党员干部等作为监督员,随时对养护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出现多次养护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还可以要求重选养护员。

  由于养护得当,这条村道至今完好整洁,成了农村公路养护的样板。5月15日,省交通厅厅长张兆民一行考察了这条村道,在得知村里将护路写入村规、护路成为村民自觉时,张兆民肯定“这种做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