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老人走失事件频发 如何让他们回家引关注

21.12.2015  15:30

  近日,我市发生多起老年人走失事件,关于老年人的寻人启事也时常映入眼帘。老年人走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那么,老人为何会频频走失?他们走失后,回家的路又难在哪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又该为走失的老人或容易走失的老人做些什么呢?记者为此做了相关调查,希望能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帮助那些走失老人回到温暖的家。

   [现状]:老人走失事件频发

  “83岁的父亲已经失联23天了。天这么冷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12月15日,记者再次联系上罗文生的儿子小罗,结果仍让人揪心。(三明日报微信12月3日曾做过相关报道)

  小罗说,父亲罗文生住三元区中村乡,11月23日早晨7点多,老人离家时,没有和家人打招呼。最后,通过调取沙县郑湖小学和信用社的监控视频,他们才知父亲在沙县郑湖信用社下车。根据多方线索,估计老人是乘坐筠竹到三明市区的班车,之后在列东和沙县车站转车,抵达沙县郑湖乡。但此后就再无法确定老人去了哪里。

  小罗回忆,几年前,父亲也曾独自一人到沙县郑湖的一家观音庙烧香祈福,回家时迷了路,最后是梅列区徐碧派出所的民警打来电话,他才接回了父亲。这次,小罗和家人把郑湖周边大小的寺庙都跑了个遍,依旧没有找到父亲。

  老人离家前的精神状态如何?小罗说,他没和父亲住在一起,但就在父亲失联的前一天,他还回家看了父亲,精神状态都不错,平时老人一切正常,但是估计是岁数大,记忆力不好了。

  曾东是市救助站职工,从事救助工作已经12年,在他的印象里,近些年救助站里救助的老人日渐增多。

  “救助站里救助的不少老人是跟着子女来三明打工,对三明不熟悉走失的,另外一部分走失老人是因为患有老年痴呆。”曾东说。

  今年的5月18日,曾东值班,晚上9点多,三元区富兴堡派出所民警给市救助站送来了一位老人。老人只会讲闽南语,而且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大约用了三四天时间,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终于通过零星的信息联系到了老人的家人。原来老人姓施,是泉州晋江人,今年72岁,他从泉州到三明找姐姐,但其实他姐姐早就已经迁回泉州,老人是在“犯糊涂”时认为姐姐还在三明,于是只身一人来到三明,结果不仅迷了路,还大小便失禁。后来,老人的侄子从泉州赶来接回老人,据他侄子介绍,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走失。

  三元区城关派出所民警、市第三届“群众最喜爱的城乡社区民警”候选人邓模昭从警18年,他说,虽然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但能感到老年人走失的情况越发多了,仅今年,他就已接手数十个老人走失警情,多数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今年春节期间,一天夜里10点多,邓模昭接到报警:在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公交站点附近,有一位老人坐在地上近一个小时。邓模昭将老人带回所里,但老人口齿不清,沟通了半个小时,老人只能很模糊地讲两个字“张晨(谐音)”,于是,邓模昭在警务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查询,终于找到老人的儿子。那时,老人的儿子正在家附近找寻老人。老人儿子告诉邓模昭,老人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没患病时很正常,一般吃完晚饭后就独自出门散步,正常情况下,老人会在8点之前回家,估计当天又忘了回家的路。

   [原因]:“老糊涂”比率高走失几率大

  在市救助站和派出所介绍的“老人走失”案例里,不少老人都有“老糊涂”特征,但往往未被家人重视。

  “老人出现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时,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的‘老糊涂’,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诊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基本都已经出现了迷路、不认识熟人、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此时进行检查常发现脑的形态学改变已经相当严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家属中只有47%的人知道自己家人患的是老年痴呆,家属主动带病人去医院就诊者只有13.3%,因感到自己‘糊涂’而去就诊的仅占15%。”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教科科长、神经科内科主治医师苏文理说。

  老年性痴呆,也叫做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表现为进行性记忆下降、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后期可出现严重痴呆,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实际上,大部分老年性痴呆症患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轻度认知障碍,这段时间可以认为是痴呆的前期,多项研究显示在这个时期进行治疗和干预的效果要优于在已经明确痴呆时期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效果。所以,子女要注意观察老人的行为,若出现计算力下降、语言能力下降、空间位置觉障碍、性格和行为改变等异常就及早就医。”苏文理说

  苏文理提醒,老年性痴呆患者因为他们失去了认家记路的能力,又难以说明自己的身份住址,回家变得困难,也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对老年痴呆病人要多加关注、注意看管,限制其外出活动,避免过多的迁居。

   [对策]:不妨给老人佩戴有信息的卡片

  对于老人走失,三元区白沙派出所民警刘雪冬感触颇深,前些年她和所里的同事还专门为一位老人制作了爱心牌,不止一次地帮助那位老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可惜,这块大有作用的“防走失爱心牌”没有推广开来。“之前我们帮扶的那位老人眼睛看不清,又独自居住,于是我们给她制作了爱心牌,上面写着我们白沙派出所的信息,一旦她走失或者出现情况,市民就会通过上面的信息联系我们。但很多老人正常的时候,不愿意带着这样的牌子。”刘雪冬说。目前,白沙派出所利用早会时间,沟通老人走失信息,民警们在巡逻时一旦发现路上有疑似走失的老人都会用手机拍下,随时沟通。

  “发现老人走失,市民最好第一时间报警求助。”刘雪冬说,民警可以通过公安信息平台对找到的老人进行比对,若家属及时报警,民警一旦获得有效信息便可尽快将老人送回家。

  给老人佩戴带有信息的卡片,是采访中很多采访对象给出的建议。在我市全市居家养老试点——梅列区圳尾社区,从2009年起就给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结伴同行卡”,卡上写明老人及子女信息。“目前,这个卡片还可以申领,只要老人有需要都可以到社区来申请。”圳尾社区主任张雪梅说。

  “如果有时间,还是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缓解老人的孤独,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避免出现老人‘在家待不住’的情况,减少走失概率。”刘雪冬说。

  远亲不如近邻,搞好邻里关系,对预防老人走失也有一定的帮助。“当老人走失时,邻居的一句话也许会为家属寻找老人指明方向。”刘雪冬提醒说,社会各界的爱心也能有效防止走失老人出现意外。市民在街头看到走失的老人不妨伸出援手,帮其报警。

   记者手记:

  老人的走失,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痛是难以言说的。多代同堂、其乐融融是我们美好的愿景,但现实是老人走失的现象愈发增多。然而,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给予老人多一些陪伴,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及时为已患病父母配带“信息卡”,如果他们不愿意带“信息卡”,再想想别的办法,例如佩戴手环或具有定位功能的手表……其实种种预防措施,总离不开我们的“关爱与关注”。当然,政府在建立健全养老体系中能否为“回不了家的老人”留一根“橄榄枝”,牵起老人回家的路,也是我们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