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百岁老人长寿探秘 解开长寿的“密码”

16.03.2016  17:53

  编者按:健康长寿是人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愿望。百岁老人数量的增长,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对长寿现象的研究,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也是提高一个地方人文品位、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百岁老人长寿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市老年学会对我市百岁老人长寿因素展开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我们认真总结探索,从中发现规律性,从而引导人们科学地生活,保持健康体质,延年益寿,利国利民。

   百岁老人长寿的主要特点

  根据三明市有关部门2012年12月调查统计,三明市共有百岁老人73人,比上一年增加了9人。为了更多地了解百岁老人的情况,三明市老年学学会对其中46位百岁老人进行抽样调查,试图通过对他们的生命历程、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的解读,去解开长命百岁的秘码,来解答怎样才能活得健康长寿这样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46位百岁老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性别看,其中女性34人,占73.9%,男性12人,占26.1%。二是从居住地看,其中生活在农村的有35人,占76.1%,生活在城市(县城)的有11人,占23.9%。三是从职业分布看,其中生活在农村的全部是农民,生活在县城的也都是体力劳动者。四是从生活水准看,这46位百岁老人几乎都有过不寻常的生活磨难,没有一个是生活在养尊处优当中。五是从受教育程度看,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

  我们对三明市46位百岁老人的调查研究反映出的特点与全国、全省的情况基本上相一致。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针对2013年全国百岁老人的统计介绍说,“此次统计发现,百岁老人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从城乡比例看,乡村老人比城镇老人更长寿。”截至2013年底,福建省共有百岁及以上老人1690人,其中女性及生活在农村的占绝大多数,女性多达1391人,占82.4%,而男性只有299人,占17.6%,全省最高寿老人来自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杜水村的邓发姬也是女性,当时年龄116岁。在城乡分布上,农村百岁老人高达1325人,占78.4%。

   百岁老人长寿的主要因素

  许多百岁老人能够一路走来,历经生命的风风雨雨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确非容易。是什么原因能使这些老人屡经磨难却长寿呢?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努力探寻他们长寿的奥秘,从中发现,大致是以下因素造就了这些百岁老人。

  ●第一 良好的遗传基因。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百岁老人绝大部分都有长寿的家族遗传基因,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生前大多长寿,健在的兄弟姐妹也都是长寿老人,他们的子女有的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老年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寿命平均在76岁以上,这个家族就属于有长寿遗传基因。因此,长寿基因是百岁老人长寿的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第二 良好的心理素质。

  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就是心理因素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认为,气定才能神闲,气顺才能经脉通,血液活,积郁成疾与积劳成疾具有同样的危害性。研究发现,这46位百岁老人心理素质都很好,虽然大多命运多舛,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心胸开阔,心态平和,知足常乐,一生从不与人争強斗胜是他们共同的人生观。他们普遍都具有较强的抗压力,经得起各种压力和打击。显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百岁老人得以颐养天年的内在品质。

  ●第三 良好的生活态度。

  自古以来,先哲们都是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知足常乐。人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生活态度一般会比较平和,就会很自然地去顺应环境,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研究发现,这46位百岁老人都没有刻意追求物质享受,也没有刻意养生,没有不良嗜好,他们很尊重自然规律,生活俭朴,讲究卫生,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长年起居坚持早睡早起,并且有午睡的习惯,每晚8-9点就寝,早上5-6点起床,中午休息1小时左右。在饮食上,一些老人年轻时就养成了饮酒的习惯,每天午餐、晚餐2次,每次喝家酿红酒3-4两,或者饮白酒2两左右。但是从来不会酗酒。有些人却滴酒不沾。主食以大米、面条,间以地瓜等杂粮,副食以猪肉、鱼、蔬菜、豆类为主,也常食水果。淡化对物欲的追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应该是对待人生的良好态度,是一种彻悟。

  ●第四 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不仅仅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而且还是健身的最有效途径。我们调查发现这46位百岁老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一生坚持劳动,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劳动不停。如出生于1909年的沙县洋坊村高作舟老人因家境贫寒,13岁时就开始做脚力当挑夫,往返于古田至福州、南平等地,将乡下收来的土特产挑到城里去,然后换些盐、布、糖等日用品回古田。他在60岁时还能挑起240多斤的担子,80多岁时还能挑100多斤的重物从洋坊到几十里外的青州、琅口赶圩。长期坚持不懈参加各种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身体,这比专门为健身而健身更加有效。

  ●第五 良好的为人心地。

  我们在对46位百岁老人进行深入研究后,结果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岁老人几乎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为人心地善良,总是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仁慈之心、仁爱之情,宽容大度,乐于助人,同情弱者。因此,他们虽然一生饱尝艰辛,却个个颐养天年。

  这种现象在女性百岁老人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从她们身上不禁使人想起两句古话:“妇人之仁”与“仁者寿”。显然,在女性身上有一种天然的仁慈基因,她们的软心肠,处事的优柔绵密,待人的姑息忍让,天生造就了女性的宁静涵养和宽容博大的胸怀,所以人类总是钟情于母亲的怀抱。韓愈在《进学解》中说:“博爱之谓仁。”“妇人之仁”中就藴藏着一种博爱情怀。那么,有着仁慈之心、仁爱之情的女性得享长寿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六 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发现这些百岁老人生活中总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与邻里的关系向来很融洽,深得邻里好评。这些百岁老人生活大多数并不优裕,有的甚至是靠领“低保”生活,可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乏,却没有失去精神上的尊严和做人的道义,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他们能够得享长寿,显然与这种物质上不过于追求享受、在精神上却充实富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无关系。

  ●第七 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家庭中孝道传统得以弘扬,尊老敬老,必然会给老人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使老年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家庭和睦,子孙孝顺,是百岁老人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出生于1909年的沙县罗淑英老人与儿孙没有血缘关系,女儿徐月娥是她近60岁时领养的,长大结婚后对老人十分关心体贴,老人想吃什么,就想方设法满足。每年都给老人添新衣。近几年老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又为老人雇了保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的孙子孙女大学毕业后都在福州工作,对老人感情很深,时常打电话回来关心老人的生活。应该说,罗淑英老人得以长寿,是与这几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关心照顾分不开的。

  ●第八 良好的居住环境。

  我们调查的46位百岁老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只有几个生活在县城,生活在三明市区的只有3位。我们走访中发现,农村的百岁老人生活居住地的环境基本上都可以称为“风水宝地”,那里没有工业污染,到处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泰宁县101岁的江木珠老人常年住在海拔1580多米高的一个山洞的小房子里,那里是国家地质公园,著名风景区,小房子里冬暖夏凉,老人家基本没有生过病,身体偶有不舒服,自己在山上拔一些草药就能治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大部分百岁老人住房条件都得到改善,房间光照充足,通风透气,一些有庭院的家庭还养花种果树,环境整洁卫生,充满生机。

  ●第九 良好的医疗条件。

  人生在世难免会生病,百岁老人也不例外,他们中有的人还多次生过大病,但是在现代医学先进的治疗条件下都发生了奇迹,一次又一次有惊无险地闯过鬼门关。如高作舟老人先后3次因胃溃疡大出血住院治疗,其中一次医院甚至发出病危通知,家人都准备了后事,他居然有惊无险地“死”去活来。百岁老人长寿是与先进的治疗条件分不开的,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为农村老人健康长寿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十 良好的社会文明。

  这些老人能够活过百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明作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社会安定团结,没有战争,没有瘟疫,没有动乱,没有民不聊生。现在百岁老人越来越多,显然与当前良好的社会文明有直接关系。

  对这些百岁老人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生动的人生经验和鲜活的生命样榜。健康长寿不是专属于哪一个阶层的人,相信我们通过对这些百岁老人人生经历的了解和思考,一定会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从而发现科学性,更好地去感悟生命的真谛,进而正确直面人生,正视生命,科学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王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