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 “物联网”破解“送达难”

13.06.2017  00:37
  提到“文书送达”,许多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会不禁摇摇头,说“”。如今的法院文书送达面临诉讼剧增,人员不足,费用高;送达地址、受送人员身份难确定;直接送达中,受送人不合作;邮寄送达效率低,签收不是本人等问题。

  去年以来,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措并举,采用物联网技术,针对送达工作研发了“人民法院文书送达平台”和“智能送达终端”,确解“送达难”问题。

  “送达平台”:实现从“向地址”到“对人

  精准送达,是“人民法院文书送达平台”的最显著特点。

  文书送达平台依托整个三明辖区内人员信息库大数据,汇入司法信息管理系统、市数字办等数十家单位的近200万条人员地址、电话信息,便于对当事人进行精准送达。

  如何操作呢?登录平台,操作员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案件列表、任务分配、送达进度等几个栏目,在案件列表里点击其中一个案件,就可以对其文书下达指令,把任务分配给指定的送达员,通过直接送达的方式,把文书送达给当事人。

  “这个平台就好比‘蜂巢’,后台就是‘蜂后’,功能是发送指令,汇聚来的人员信息大数据就如同‘蜜糖’,而送达员就是‘蜜蜂’,负责精确传送,从而实现‘人机对接’,通过线上线下联手,直指送达工作的‘硬骨头’。”三明中院送达调度中心负责人吴星说。

  便捷高效,是“送达平台”另一个特点。它能够在1秒钟内实现线上跨域委托送达,结合线下实现网格化送达。

  将乐县的张三在清流县涉案。按以往的工作要求,张三的文书要由清流县法院送达,在送达将乐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邮寄效率低,如果由清流的送达员上门送达,会产生费用高,或者由于不熟悉情况而费时费力,甚至白跑一趟等情况。

  而通过平台,张三的文书可以委托给将乐县法院,由当地法院的专职人员进行送达,实现依法、便捷、高效、规范、文明送达,也提高了送达的成功率。

  目前,三明中院针对送达工作,在将乐、泰宁、建宁设立了3个集中送达试点法院,各试点法院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送达组。各个试点送达组现在也逐步与社区、司法所、公安等进行挂钩联系,逐步实现对当事人的精准定位,努力解决法院“送达难”问题。

  “智能终端”:未来将实现“24小时法院

  在三明中院司法服务大厅,有一个大铁柜,由许多写着编号的小柜子组合而成。大铁柜经常被误认为是快递柜,但它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人民法院智能送达终端。

  “智能终端主要解决的是短途送达,以及纠纷较少但文书数量繁多的送达,如对原告的送达和律师的送达等,主要作用是减少审判人员、辅助人员因开庭、外出、公务等不在岗的情况下有关文书送达的问题。”吴星说。

  据介绍,按照传统的文书送达方式,每个基层法院,每年寄送成本达10万至30万元,时间上,则要考虑派送过程和本人签收确认过程的寄送成本。这台智能终端的诞生,恰恰能够大大降低费用和时间成本,还能够减少文书经过多人手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因智能终端受益的人很多,三明律协会长廖爱清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以前接收文书,都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电话约见、门口等候、进出门禁等,都可能需要长时间等待。现在可以像取快递一样来取,自主性强,不仅方便,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台设备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终端是借用物联网框架进行的设计,实现“MTM”(Manchine to Man)的传达,此外,终端虽借用快递柜的形式,但在进行取件的时候,却和快递柜大有不同,需要进行身份证、人脸识别和短信验证码的三重验证,而且存取件的信息都会全程留痕,可打印作为送达凭证,增强了取件的安全性。

  今后,三明中院将通过“智能送达终端”,实现“24小时法院”,推动送达工作的便民和利民化,这意味着当事人不仅白天能够到终端领取文书,还可以在下班后、周末、节假日,甚至后半夜领取文书。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林倩
受托送达有了“说明书”
  “送达事由、送达过程、法律意见等方面情况写得一法院